
(1).旧时品评书画、文物用语。谓精妙之作。《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自 夏 商 以来,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所论画之三品,盖扩前人所未发。论曰:气韵生动,出於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絶,传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清 包世臣 《安吴论书·国朝书品》:“醖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2).好的人品。《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他如此妙品,有多少人想物色的。”
“妙品”是汉语中评价艺术或技艺造诣的专有术语,最早见于古代书画品评体系。该词由“妙”与“品”组合而成,“妙”指精微深奥、超脱凡俗,《说文解字》释为“神妙也”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品”表示等级类别,共同构成对事物精妙程度的等级判定。
在艺术鉴赏领域,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将书画分为“神、妙、能”三品,其中妙品特指“笔墨精妙,技法纯熟而不拘成法”的作品,如宋代米芾书法即被归入此列。文震亨《长物志》评鉴文玩时,也将构思奇巧、制作精良的器物称作妙品。
现代汉语中该词的语义扩展至商品评价领域,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精巧美好的物品”,如苏州博物馆藏明代核雕《东坡游赤壁》因其0.6厘米窗孔内刻有完整诗文,被文物专家誉为“雕刻妙品”汉典。
语言学角度分析,“妙”作为形容词性语素,与“品”构成偏正型复合词,其构词理据折射出汉民族“以艺载道”的审美传统。该词在《四库全书》中出现频次达1800余次,多用于诗文评点,如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称李商隐七律“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唐诗妙品也”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妙品”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
“妙品”既可指艺术领域的精品,亦可形容人的卓越品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评价标准常带有主观审美色彩,尤其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品评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跋胡裨补兵运嬖色布袋里老鸦偿垦成丁痴肉脔德音钓纶调维咄唶帆颠幡信赋徭刚健膏鐧关羽鼓角矜牙舞爪进镇九经百家疾笑跨年泪花寥远隶楷灵湖灵夕麟角凤毛茂材面壁功深镆鎁募俞曩年凭赖蒲篮乔怯棋侣青琐拜曲衍热室三年之艾骚离上裁铩羽涸鳞渗杂史记手写爽味四坐宿懵唐古拉山天庙调序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妄口拔舌未偶稳操胜券闲邪存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