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霸政的意思、霸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霸政的解释

指以武力、刑罚、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治。《后汉书·崔駰传》:“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 李贤 注:“八代谓三皇、五帝也。霸政谓 齐桓 、 晋文 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霸政(bà zhèng)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霸”与“政”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凭借强力或威势推行的统治方式,强调以武力、强权而非仁德或道义来掌控政权、治理国家或处理国际事务。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1. 强权统治

    指统治者或国家通过军事力量、胁迫手段建立并维持的统治秩序,与崇尚礼乐教化的“王道”相对。例如春秋时期诸侯国依靠武力扩张势力、号令他国的行为,即被称为“行霸政”(《古代汉语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霸政”词条。

  2. 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

    现代语境中引申为大国凭借经济、军事优势压迫小国,强行干涉他国内政或主导国际规则的行为,如“霸权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霸权”词条释义延伸。


二、历史渊源与经典用例

  1. 春秋五霸的统治模式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以武力威慑诸侯,通过会盟确立主导地位,其“尊王攘夷”政策实为“霸政”的典型实践(《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晋文公“取威定霸”)。

    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霸政的历史分析;中华书局《春秋史》。

  2. 儒家对霸政的批判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明确提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将“霸政”视为依靠暴力的低级统治形态,与“王道”形成对立。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孟子》的注解;中华书局《孟子译注》。


三、现代语义延伸

  1. 强权干预的贬义标签

    当代政治话语中,“霸政”常用于批判某些国家以单边主义手段推行外交政策,例如经济制裁、军事威胁等行为(参考国际关系学界对“霸权稳定论”的讨论)。

    来源:王缉思《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中对霸权行为的分析。

  2. 组织管理中的负面模式

    引申至企业管理领域,形容领导者依靠高压管控、忽视团队协商的专制管理模式(《管理学大辞典》将此类行为归类为“威权式领导”)。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管理学大辞典》“领导风格”相关词条。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辞源》(修订本)

    定义“霸政”为“以武力刑罚治国之政”,强调其与儒家理想政治的背离。

  2. 《汉语大词典》

    收录“霸政”词条,释义为“凭借威势或武力推行的政治”,并引用《荀子·王霸》中“义立而王,信立而霸”作为思想对照。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


“霸政”在汉语中承载着对强权统治的批判性内涵,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经典文献及现代政治实践综合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霸政”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描述特定的政治统治方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霸政”指以武力、刑罚、权势等强制手段进行统治的政治模式,强调统治者通过专横跋扈、独断专权的方式掌控权力,忽视公平与民众利益。其核心特征是“霸道”而非“仁政”。

二、历史语境

  1. 春秋争霸:在历史文献中,“霸政”常指春秋时期诸侯国通过武力争夺霸权形成的政治格局,如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确立统治地位。
  2. 汉代引申:《后汉书·崔駰传》提到“参以霸政”,指统治者需结合重赏深罚、法术权谋等手段治国,与“三皇五帝”的仁政形成对比。

三、特征与表现

四、应用场景

现代语境中可用于批评强权政治、独裁统治,或历史分析中描述特定时期的非仁政治理模式。


以上解释综合了《后汉书》等典籍记载、春秋历史背景及现代词典释义,需注意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阿马暴蹶被隄不耻下问长春不老谄施澶渊之盟尘颜麤陋刀锯斧钺大悟调发嫡女多种经营发愧锋发扶挟斧绣公金公亮扢扬怀戚惛愦佳口胶布积霖疾痛捐废扛鼎拔山看书连天烽火蠡浦马服子门人面团愍念女媄鹏息扑刀强力弃礼清刻劝说去归群独韶陔笙磬耍死狗谈笑添革天罗地网体国团香弄玉温带海洋性气候无丁字下房相错校力嚣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