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后以“鹏息”比喻仕途受阻。 唐 刘禹锡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诗:“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亦谓远游后暂时歇息。 明 归子慕 《癸巳冬寓杭州西湖寄世周》诗:“岳游抚拳石,鹏息叶底眠。”
“鹏息”是一个源自《庄子·逍遥游》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此处“息”指六月大风,即大鹏需凭借大风才能完成远徙。原意强调自然规律的依托性。
仕途受阻
后世以“鹏息”比喻人才因外界条件不足(如缺乏机遇、政治环境限制等)而无法施展抱负,类似“龙困浅滩”的意象。例如唐代刘禹锡诗句“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暗含对时局的感慨。
远游暂歇
在部分文学作品中,也引申为“远行后的短暂休整”,强调蓄势待发的状态。如明代归子慕诗句“鹏息叶底眠”,即用此意。
“鹏息”以《庄子》的宏大叙事为基底,既承载着对理想受挫的隐喻,也蕴含蛰伏待时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自然与人事相通的哲学观。
《鹏息》的意思:鹏息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意味着大鸟鹏在飞翔时憩息,也引申为某种事物的休憩或休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根据《康熙字典》,鹏(鸟的名字)的部首是鸟(鸟字底下一横)和彭(同彳役彻)的部首是彳(人字底下一撇),总共的笔画为27画。
来源:鹏息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篇》中,其中描述了大鸟鹏在飞翔时疲惫后停歇的场景。后来,鹏息的意义逐渐扩展,包括对事物休息、停歇或调整的比喻。
繁体:鵬息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说文解字》的古代字义中,鹏的写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鸟字省略了横画,另一种是在鸟字旁边加上“彡”(三横)字形,彭的古代写法则是加上一个撇或弯弯的“钅”(金字底)。
例句:他工作了一个通宵,鹏息片刻,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组词:鹏翼、鹏程万里、欣欣向荣、憩息、休憩、喘息
近义词:歇息、休息、暂停
反义词:奋斗、努力、忙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