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治理都鄙的八项法规。《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隶释·汉范式碑》:“﹝ 范式 ﹞迁 庐江 太守。拟泰和以陶化,昭八则以隆治。”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陈六联於八则,弘九职於三令。”
“八则”一词源于周代的治理制度,具体含义如下:
指周代治理都鄙(都城及周边地区)的八项法规,出自《周礼·天官·大宰》。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八个方面的制度规范实现有效治理。
根据《周礼》记载,八则包括:
现代语境中,“八则”可引申为系统性规范的象征,强调通过多方面制度实现全面管理。例如汉代《范式碑》中“昭八则以隆治”即用此意。
八则(bā zé)是一个拥有深厚哲理含义的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八”和“则”,拆分之后它们分别具有独特的意义。
“八”是一个数字,表示数字中的“8”。它是一个形声字,意为八个单位,象征着完整、充足和无限。八则所表达的意思中有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性。
“则”是一个具象字,字形像一把执法官的手中的令箭或判决文书。它有命令、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含义,用来约束人的言行。
“八则”一词源于古代,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话:“人而不仁,如禽兽;鸟兽不可与同群,则理在其中矣。”其中“则”表示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八则”。
在繁体中,八则的字形与简体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八则的“则”字写作“則”,形状更加方正,寓意更加强烈,象征着严厉的法规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八则的含义:
1. 必须遵守八则,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
2. 他的行为违反了八则中的准则,需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3. 这个社区建立了严格的八则制度,确保每个人的行为都在规定范围内。
组词:八则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如八则原则、八则行为、八则标准等。
近义词:八则的近义词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法规等。
反义词:八则的反义词可以是违反八则、违规、过失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