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文字脱漏讹误。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案‘续经’下当有‘中説’二字,方与上句相对,此偶误脱。”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例》:“《周书·程典篇》:‘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开开乃无患。’按:德开开三字文不成义,本作‘慎德德开,开乃无患’,与上文皆四字为句,两‘慎德’字相连,误脱其一而义不可通矣。”
“误脱”是汉语中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主要用于文献校勘领域,指文字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因疏忽或错误导致的遗漏或讹误。以下是详细解析:
组合后,“误脱”特指因错误导致的文字缺失或讹误,常见于古籍、文献校勘场景()。
文献校勘中的“误脱”
清代学者周中孚在《郑堂札记》中指出:“‘续经’下当有‘中説’二字,此偶误脱。”即因抄写疏忽遗漏了关键文字()。
句式结构导致的误脱
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分析《周书·程典篇》时提到,原句应为“慎德德开,开乃无患”,但因两“慎德”相连而误脱一字,导致文意不通()。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古书疑义举例》等校勘学专著,或参考在线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的释义。
《误脱》的意思
《误脱》是一个形容词词语,意为“错误的脱落,失去或脱离正常或本应该有的东西”。
拆分部首和笔画
《误脱》的两个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其中“言”是表示与语言、说话相关的字的部首,而“⼋”是表示人的字的部首。《误脱》的笔画数是13笔。
来源
《误脱》这个词是由“误”和“脱”两个字组成。其中,“误”表示错误、错误的意思,而“脱”表示脱落、脱离的意思。结合起来,《误脱》表示错误地脱落。
繁体
《误脱》的繁体字为「誤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可以写作“誤脫”或“譏脫”,但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以“誤脫”为例,其中“誤”表示错误,而“脫”表示脱落或脱离。
例句
1. 他意外地误脱了口袋里的钥匙。
2. 这个论文中有一处误脱了关键信息。
3. 在耕种时,农民应该避免误脱耕地。
组词
1. 误解:错误地理解或判断。
2. 脱落:物体从原处分离、脱离。
3. 错误:与事实或真相不符合的观点、判断或行为。
近义词
1. 脱漏:未能保持完整或完全。
2. 失误:由于粗心或疏忽导致发生错误的行为或决定。
3. 脱落:离开原处或脱离。
反义词
1. 正常:符合正常标准或规范的。
2. 正确:无错误的,符合真实、事实或逻辑的。
3. 附着:处于粘附状态,没有脱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