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籍的意思、固籍的详细解释
固籍的解释
犹故籍。记载旧制度的典籍。《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 吴师道 补正:“固,故通。”
词语分解
- 固的解释 固 ù 结实,牢靠:坚固。稳固。巩固。凝固。加固。 坚定,不变动:固执。固定。固本。 本,原来: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见识浅少)。 姓。 笔画数:; 部首:囗; 笔顺编号:
- 籍的解释 籍 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
专业解析
"固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单独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用法来理解。其核心意义指整顿、固定户籍,属于古代社会治理的特定术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
词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固:本义指坚固、牢固,引申为使……稳固、固定、确定。
- 籍:本义指名册、簿册,特指登记人口、赋税、土地的册籍,即户籍。
- 固籍:字面意思是“使户籍稳固/固定”。其核心含义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整顿、清理、核实和固定户籍,确保人口、土地、赋役等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这通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保障赋税徭役征收、控制人口流动。
-
历史背景与具体应用
- 战国时期背景:该词多见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及实践的描述中,尤其与商鞅变法紧密相关。
- 商鞅变法中的“固籍”: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这些措施包含了“固籍”的内容:
- 整顿户籍(“令民为什伍”):将百姓按“什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编制起来,登记入册,建立严密的基层管理组织,便于互相监督(连坐)和征发徭役兵役。
- 核实人口与分户(“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成年男子分家立户,增加户数,以便更精确地掌握人口数量和结构,扩大赋税和兵役来源。
- 清理隐匿人口:将依附于贵族豪强的“私属”(隐户、奴仆)重新纳入国家户籍,直接受国家控制,成为承担赋役的“编户齐民”。
- 目的:通过“固籍”,国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土地资源,保证赋税(主要是田租、人头税)和徭役兵役的稳定征收,削弱贵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
总结释义
固籍指古代(尤其战国时期)国家为加强统治、保证赋役来源而进行的整顿、清理、核实和固定户籍的工作。其核心在于将人口从贵族的私人依附状态转变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建立准确、稳定的户籍管理体系。
参考来源:
- 《商君书》思想研究:商鞅及其学派强调“农战”和“弱民强国”,其户籍管理(即“固籍”实践)是推行耕战政策、集中社会资源的基础。相关论述可参考研究法家思想或商鞅变法的权威著作(如:陈启天《商鞅评传》、郑良树《商鞅评传》)。
- 《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迁的记载是了解商鞅变法(包含户籍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原始史料之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是权威版本。
-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宋昌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等专著系统梳理了包括战国“固籍”在内的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及其社会政治意义。
-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虽然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未单列“固籍”,但《辞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等大型历史语文词典在对“籍”的释义中,会涉及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术语(如“编户”、“什伍”等),其背景解释与“固籍”含义相通。
网络扩展解释
“固籍”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权威资料综合分析:
一、基本解释
固籍(gù jí)在多数权威资料中被解释为“故籍”,即记载旧制度的典籍。该词出自《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 吴师道补正:“固,故通。”
二、词义辨析
-
“固”与“故”通假
古汉语中“固”常通“故”,表示“旧有的、原有的”。因此“固籍”即“故籍”,指代历史文献中记录的传统制度或法规。
-
与“户籍”的差异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固定户籍”,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现代误读。
三、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制度传承,强调遵循传统典籍的重要性。例如《战国策》中通过“国有固籍”说明制度稳定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建议:若需引用该词,建议优先采用“故籍”含义,并标注《战国策》等古籍来源。对“固定户籍”的解释需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挨捕挨靠百合花保社变化不测鷝鴋笔杆碧辂秉旄避雨搏刀潮涌臣臣晨衣出苗纯备聪虚厝火积薪旦云盗丘兜络遁迹销声富给贵京虢国夫人皇迹滑腻腻货值家里金壶墨汁颎颎酒村决泄扣定离戾冥器难熬脑海匹嫡羌帖钱三强乾音寝车起躁取索仁朴容护如履平地上下忙舍拔身服矢誓水亭特别条指亭景伪薄为言文火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