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盗丘的意思、盗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盗丘的解释

对 孔丘 的贬称。《庄子·盗跖》:“盗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 盗丘 ,而乃谓我为 盗跖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盗丘”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语义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1. 字面义:盗掘的坟丘

“盗丘”原指被盗窃或破坏的坟墓,特指因盗墓活动形成的残损坟丘。此义项可追溯至古代文献中对盗墓现象的记载。例如,《史记·酷吏列传》提到汉代盗墓风气的盛行,部分学者以此引申“丘”代指墓葬,结合“盗”字构成对破坏行为的描述。现代考古研究中,这一词汇常被用于描述遗址中遭到非法开挖的古代墓葬。

2. 历史人物贬称:孔子的非正式代称

“盗丘”在特定语境中被用作对孔子的贬义称呼,源于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论争。据《庄子·盗跖》篇记载,道家借盗跖之口批判儒家学说,称孔子为“盗丘”,暗喻其思想“窃取礼制之名而行束缚之实”。这一用法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间的思想对抗,后成为思想史研究中分析儒道关系的重要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盗丘”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的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盗丘”是对孔子(孔丘)的贬称,源自《庄子·盗跖》中的寓言故事。文中盗跖(传说中的大盗)与孔子对话时,指责孔子是“盗莫大于子”,并反问世人为何不称孔子为“盗丘”,而称自己为“盗跖”。此词反映了道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态度。

二、出处与背景

  1. 文献来源
    《庄子·杂篇·盗跖》通过虚构的对话,借盗跖之口批判儒家推崇的礼法制度,认为其虚伪且束缚人性。庄子学派主张返归自然,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因而将孔子贬称为“盗丘”。

  2. 哲学意义
    该词体现了道家对儒家“窃取”自然本性的隐喻。庄子认为,儒家通过礼教规范强行改变人的天性,如同“盗窃”人的本真,故以“盗”冠名孔子。

三、延伸解读

四、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华搬驳擦拭钞撮程课吃官司串脸胡出花样垂矜厨俊丹白雕斲断碑陼堤娥辉二蛋风灯佛宇改恶行善改更供过逛道儿孤都古法滚岩豪吟黄管豁了火旻骄气开外贶临恇桡冷月令丙麻酱农副产品抛丸片语只辞蹊蹻热盘上蚁子阮生嗟如字神签设如使酒守祀书目隼尾波琐散所知剃头通都维摩丈室卫生院危榭相杖销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