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三雍宫 ”。 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 武帝 时, 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 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 唐 张继 《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三雍”是汉代对辟雍、明堂、灵台三座礼制建筑的总称,合称“三雍宫”。具体解释如下:
三雍是汉代帝王祭祀、典礼的核心场所,象征“天地君臣人民皆和”(引自《汉书》注),体现儒家礼制中对“和谐”的追求。
唐代诗人张继在《河间献王墓》中提及三雍,侧面反映其文化影响。
三雍是汉代礼制建筑的典型代表,融合教育、政治、天文功能,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典籍。
《三雍》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指三个典礼性的大殿或宫殿,通常为皇帝朝廷重要的场所。
《三雍》的拆分部首为“雨”,拼音为“yǔ”,意为雨水。它由9个笔画组成。
《三雍》源自《礼记·乐记》中的一段文章:“文王之正月,钦之以春,柔之以风,定之以雨,和之以四时,序之以明星,登之以三雍。”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景。
《三雍》的繁体字为「三雍」。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载本的记载,古代《三雍》的写法与现代相似,即由一个“雨”字和两个“㵘”字组成。
1. 他在皇宫的三雍举行了盛大的朝廷大典。
2. 三雍殿是历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1. 三宫六院
2. 三殿五祠
3. 三台六部
4. 三牲五衰
1. 大殿
2. 宫殿
3. 朝堂
草庐、乡间小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