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三雍宫 ”。 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 武帝 时, 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 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 唐 张继 《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三雍是汉代礼制建筑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指代明堂、辟雍、灵台三种皇家礼制建筑。这一概念源于周代礼制,至汉代由汉武帝时期重建并完善,成为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象征。
明堂
明堂是帝王颁布政令、祭祀先祖的场所,象征“天道”与“人伦”的结合。《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所”,其建筑形制蕴含“上圆下方”的宇宙观,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辟雍
辟雍原为周代贵族教育机构,汉代发展为帝王讲学、举行“养老礼”的场所。《汉书·礼乐志》载“辟雍以本仁”,强调其教化功能(参考来源:《汉书》,班固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灵台
灵台是观测天象、占卜吉凶的祭坛,兼具科学与宗教属性。《后汉书·祭祀志》称其“观祲象,察气祲”,反映汉代“天人感应”学说(参考来源:《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雍体系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得到全面复兴,成为国家礼制的最高标准。学者王葆玟指出,三雍的布局与功能“整合了政治、教育、宗教三重维度”,是汉代“大一统”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参考来源:《今古文经学新论》,王葆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一制度对后世隋唐至明清的礼制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雍”是汉代对辟雍、明堂、灵台三座礼制建筑的总称,合称“三雍宫”。具体解释如下:
三雍是汉代帝王祭祀、典礼的核心场所,象征“天地君臣人民皆和”(引自《汉书》注),体现儒家礼制中对“和谐”的追求。
唐代诗人张继在《河间献王墓》中提及三雍,侧面反映其文化影响。
三雍是汉代礼制建筑的典型代表,融合教育、政治、天文功能,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典籍。
保役卑庶标检诐辞晨曲驰魂宕魄出现凑热闹调熟遁形远世放浪不羁丰肉格仆归降果蔬河防红雨花梨皇繇麾军歼殛蛟龙玉匣迹察惊梦锦囊佳句九距攫挐峻秀枯木生花捞漉乐安沥泣隆固隆烈眉图梅香密言墨阳貊炙毗卢扑速速钦依毬衣荣赏山臊山英使车诗风实相洮砚特定廷珪退槽图赞顽梗缊缕文资无生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