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印刷术。 严复 《救亡决论》:“远之蚕桑司南,近之若书槧火药,利民前用,不可究言。”
书椠(shū qiàn) 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由“书”(书写)和“椠”(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复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书写用的木简或泛指书写行为本身。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义项与用法:
书写用的木片(名词)
“椠”本指未经书写的素木牍,“书椠”则特指已用于书写的木简或竹简,是纸张普及前的主要书写载体。如《说文解字》释“椠”为“牍朴也”,即未加工的木牍,而“书椠”强调其书写功用。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493页;《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42页。
书写、著述(动词)
引申指书写或著述的行为。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书椠之功”即指著述的辛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93页;《中文大辞典》(台湾)第5册,第789页。
《史记·滑稽列传》(汉代)
“(东方朔)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虽未直用“书椠”,但“奏牍”即书椠的同类载体,印证其书写材料属性。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一二六。
《西京杂记》卷三(晋代葛洪辑)
“(扬雄)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
“怀铅提椠”为成语,指随身携带书写工具,“椠”即书椠的简省形式。
来源:中华书局《西京杂记校注》。
“削牍”指刮治木简以备书写(《汉书·游侠传》),与“书椠”的载体准备相关;“杀青”指烘烤竹简防蛀并定稿,是书椠成文的最后步骤。
来源:《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黄金贵著)第201页。
现代汉语中,“书椠”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成语引用(如“怀铅提椠”)。其核心意义被“书写”“文稿”等词取代,但作为文化符号仍承载中华文字传播史的印记。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椠”的释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第392页。
综合权威来源: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等工具书及经典文献,例证引自正史与笔记小说,确保考据严谨性。
“书椠”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书椠”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略有差异,但核心均与文字记录、传播技术相关,既可指代印刷术,也可关联古代书写载体。需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分析其用法。
八彩眉本瑞笔材笔论裁剸沧浪老人蚕事谶瑞辍水处堂燕鹊存济丹阙底须董一凤辇赋禀鬼鬼魆魆贺冬宏旨厚膜集成电路狐怪火记火尽灰冷浃髓沦肌计局静默旧楮龛壁慷惋看钱奴鸾龙旅寓哤聒马主俛起木榻内宴囓食泥沙俱下徘徊观望搒笞辟逻钱龙钤摄犬马之报三大节赏句深大身役手快巳时崧高松声贪庸塌嘴万原问卷调查文鞇握发殿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