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语。谓呼吸调息如龟,不饮不食而能长生。一说,以为龟睡时,气由耳出,因此长生。语本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乃虯蟠龟息,遁乎此山。” 元 岑安卿 《和李宰韵》:“常怀却世纷,宴坐学龟息。” 清 姚鼐 《定州遇雪》诗:“入舆坐龟息,下帷任所诣。”
“龟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概念
指模仿乌龟的呼吸方式,通过调节气息达到养生或长生的目的。道教认为乌龟因呼吸独特而长寿,故将这种缓慢、深长的呼吸法称为“龟息”。晋代葛洪《抱朴子》最早记载,唐代李白等文人亦在诗文中引用此意象。
生理机制
乌龟呼吸时,通过口腔吞咽空气送至肺部,并依赖四肢与腹部起伏辅助呼吸。这种独特的呼吸方式可能促进脑干神经进化,从而延长寿命。现代气功中也借鉴此法,强调“深、慢、匀”的呼吸节奏。
行为比喻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比喻行动或发展停滞不前,如同乌龟般缓慢。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较少见,更常见的仍是道教养生含义。
文化意象
元代诗人岑安卿“宴坐学龟息”、清代姚鼐“入舆坐龟息”等诗句,均体现其作为隐逸、静修的文化符号。
在养生领域,龟息法被纳入部分气功体系,主张通过模仿乌龟呼吸节奏来调节身体机能。但需注意,古籍中“不饮不食长生”之说带有夸张色彩,实际练习应结合科学指导。
建议参考《抱朴子·对俗》原文及现代医学研究,以全面理解其历史演变与现实意义。
龟息(guī xī)是一个汉字词语,是指乌龟休息。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龟”部分,一个是“息”部分。
龟息的“龟”部分属于汉字部首,它的拼音是“jūn”。它的笔画数是三画。而“息”部分的拼音为“xī”,它的笔画数是四画。
龟息一词源于古代汉字,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龜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龟息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写法为“亀息”,其中的“亀”是龟的古代称呼,整体表示乌龟休息的意思。
他看到池塘边的一只乌龟在静静地龟息着。
龟缩、休息、疗养、沉寂。
近义词:休憩、停歇、放松。
反义词:活动、工作、奔波。
白念冰言餔禄馋涎麤糙打闷棍鼎社風訊丰泽否终则泰附农浮收勒折伏戏该极干国函调汗塌合浦珠还猾逆讙舞骄覇解榜接贵攀高解侍荆轲刺秦王槿花心瑴玉军力抗偶刻厉溃口老笔棱角莲华世界辽远犂牛卖口鸣籥念心儿俏泛去故就新趋抢膳费伤势身意蛇入竹筒,曲性犹在诗誉泰山闛合通理讬思土族语万语千言惟翰委员屋壁物腐虫生无记业无皂白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