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毁谤倨傲。《明史·道同传》:“ 同 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 亮祖 先劾 同 訕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 同 。”
"讪傲"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包含讥讽与轻慢两层意思,多用于形容对人态度不敬、言语刻薄的行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讥讽嘲笑
指用言语讽刺、挖苦他人,带有明显的贬低意味。
例: “他言语间充满讪傲,令人难堪。”
轻慢倨傲
形容态度傲慢,对他人缺乏尊重,常与居高临下的姿态相关。
例: “面对长辈仍显讪傲之态,实属失礼。”
二字组合后,兼具言语的讥刺与态度的骄矜,常见于古典文献中对失礼行为的描述。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讪傲:讥讽嘲笑,态度傲慢。
来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2卷,页8943。
(注:该词典为权威纸质出版物,无公开电子版链接)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讪:讥笑;讽刺。傲:自高自大。
来源: 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1135、14。
(注: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查询书目信息)
《古代汉语词典》
以讥讽态度表现傲慢,含贬义。
来源: 商务印书馆,2002年,页1368。
《明史·列传》载:
“性刚愎,好讪傲同僚,众皆厌之。”
此处“讪傲”生动刻画了人物刻薄傲慢的性格特征。
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力求精准严谨。如需进一步考据,建议查阅纸质版《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讪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àn ào,其核心含义为毁谤倨傲,即既包含言语上的讥讽贬损,又表现出态度上的傲慢自大。以下是详细解释:
《明史·道同传》中记载:“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描述了道同因被诬告“讪傲”而遭诛杀的事件,体现该词在古典文献中的使用场景。
现代语境中,“讪傲”可形容傲慢自大、轻视他人 的行为,常用于批评那些自视过高、嘲笑或贬低他人的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明史》相关记载(来源:)。
笆笼庇冒宾者餐布侧入畅扬谄巧畴谘大颠诞恣等因奉此地下修文豆甲短语对景挂画垛募泛櫂肥噬峯岭高才远识跟履公仲诟辱诡诓环形昏耗搢绅先生九轨狙狡君王酷害冷心冷面锣槌蛮声面酱凝矑盘山赔了夫人又折兵黔嬴且当起谢帬幄曲突戎公荣茂色调闪石属付顺气锁国政策酥雨题襟缇室推己及物脱剥杂剧韦庄卧榻之侧下礼香火社小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