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前贤的踪迹。《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唐 司马贞 述赞:“敏行訥言,俱嗣芳躅。”《旧唐书·郑畋传》:“岂谓凡流,继兹芳躅,臣所以忧不称承旨之任也。” 清 方文 《题张虞山理琴图》诗:“诗存琴不传,遗响谅难续。 虞山 者谁子,异代承芳躅。”
“芳躅”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āng zhú,主要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含义较为文雅。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史记》《旧唐书》等文献(来源:、)。
《芳躅》(fāng zhú)是一个表示花草盛开或香气阵阵的意思。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春天或夏天花朵盛放的景象。
《芳躅》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花字部是“⺾” (huā),草字部是“艹”(cǎo)。总共由10个笔画组成。
《芳躅》这个词最早见于《列子·楚王问景》:“奚足道乎?雀也知反巢而抱子,癞也知芳躅而鼓翼。”后来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春天花草盛开的美景。
《芳躅》的繁体字为“芳蕪”。
古代写“芳躅”的方式是“芳菹”,其中的“菹”(zū)是指一种蔬菜。
1. 春天的芳躅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2. 清晨,晨曦中的公园里,花朵芳躅,香气扑鼻。
1. 芳香:形容香气浓郁、芳香扑鼻。
2. 躅地:形容花朵长得茂盛,覆盖了整个地面。
3. 芳菊:指种植在园林中的菊花。
1. 馥郁:形容气味香浓。
2. 芬芳:形容香气扑鼻。
凋零:指花草失去生机,枯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