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ortant affairs of state] 国家的重大政策
愿相国与诸大夫关定国是也。——《后汉书·桓谭传》
共商国是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国策;国家大事。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 宋 苏轼 《赐宰相吕公著乞仕不许批答》:“天步难安,国是未定。”《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七:“自甲午 中东 之战以来,这种倾向早已成为了我们 中国 的国是。”
"国是"是现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政治含义的合成词,其核心指代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与根本方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特指"国家大计",《辞海》第七版进一步说明其多用于书面语境,指代"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事务"。
从构词法分析,"国是"属偏正结构,"国"限定范围,"是"取"正确、重要"之本义,整体构成具有庄重色彩的书面用语。与近音词"国事"存在语义差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明确指出,"国是"侧重国家根本政策,如"共商国是"专指商议国家大政方针;而"国事"泛指各类国家事务,使用范围更广。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运用,可追溯至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二》"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此处"国是"即指国家重要决策。现代使用中常见于政府工作报告及政治协商会议等正式场合,例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根本国是"。
词性特征方面,"国是"作为名词使用时多与"制定""商讨""遵循"等动词搭配,常见于政治纲领性文件。在语用层面,其庄重性高于普通政治术语,常见于党政机关公文、重大会议决议等严肃语境。
“国是”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指代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或根本方针,具有庄重、严肃的语境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国是”专指国家的根本大计、重大政策或发展方向,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例如:
“国是”中的“国”字本义为疆域或诸侯封地(见),后引申为国家整体;“是”则含“正确方针”之意,组合后凸显国家决策的权威性。
总结来看,“国是”是一个承载国家宏观战略的词汇,适用于强调决策重要性或历史意义的语境,需与日常事务性的“国事”明确区分。
百兽率舞备列悲绪犇散弁髦碧甸采辑痴梦从约村区大獃大司农点子冬学芳烈纷剧分委孚化高跟鞋梗顽拱默鬼宿渡河汉虏豪篇黑晶晶宏观经济学化鱼毁宗夷族降阶简缓记不真金蛾金帐几象绝路逢生廥聚狂吟老监乐此不疲缧絷冷飞白掠袭迈往民畴前程弃劒亲家翁七叶升翥失宜桃殳童男童女通讯社王世子韦驮无可夏景香钱先郑遐戎泄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