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虏的意思、汉虏的详细解释
汉虏的解释
被俘的汉族人。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十二为 真 虏、 汉 虏及外镇投充新旧家丁本身,并所生幼子,先年俱不当差,近年同军士二三岁幼丁多有派顶赔粮田地。”
词语分解
- 汉的解释 汉 (漢) à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汉虏”是古汉语中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词源和语境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构成
“汉”指代汉族政权或中原王朝(如汉代),具有文化主体性;“虏”原指战俘,后演变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含贬义色彩。二字组合形成政治军事对立的指称框架。
二、历史语境释义
- 汉代文献中多指匈奴,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虏匈奴人众”即指俘虏的匈奴士兵。
- 南北朝时期扩展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如《宋书》称拓跋魏为“汉虏”。
- 文学语境中可作双向指代,既指汉族俘获的异族,也指入侵中原的外族,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三、语义演变
该词在明清小说中逐渐淡化政治色彩,转为对异邦人士的泛称,如《水浒传》中“汉虏”已不特指某个民族。
权威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版)
- 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网络扩展解释
“汉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àn lǔ,其基本含义是指被俘的汉族人。以下是详细解释及相关背景:
1.词义解析
- “汉”:指汉族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民族及朝代。
- “虏”:原意为俘获,后引申为俘虏或被俘者。
因此,“汉虏”特指在战争或冲突中被外族(如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俘虏的汉族人。
2.历史背景
在汉朝与匈奴的长期对峙中,双方常通过战争或边境冲突相互掳掠人口。例如:
- 匈奴常趁冬季南下劫掠,俘获汉人作为奴隶或劳力。
- 汉朝使节因交通阻隔或政治变故,也可能被匈奴扣留,成为“虏”。
3.文献例证
- 明代《见只编》提到“汉虏”与“真虏”(匈奴本族人)在军事制度中的区别,反映当时对俘虏的分类管理。
- 古代诗词中,“汉虏”常象征民族对立,如鲍照“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杜甫“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等。
4.文化与社会意义
该词体现了古代中原王朝与外族的复杂关系,既有战争冲突,也有后续的融合(如联姻或政策调整)。例如汉武帝时期通过战争削弱匈奴,汉初则采用和亲政策缓和矛盾。
“汉虏”一词浓缩了汉匈战争的历史记忆,既指具体被俘群体,也承载了民族互动中的冲突与融合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权威文献如《见只编》或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木迸散鞭颩鞭石避世金门避心不昌程门度雪瘛瘲崇演锤碎赐敕辞面刁斗地理师诋切动量都卢凡讷发身飞跨风凉逢殷光行差酣饫合兵痕累佷戾郇笺葭萌羁雌进官纠戾涓涟倦政句考郡厅困逼隆隆马八儿麦克泥龙旁边啓祷窃盗青岸晴丝欺魄柔远圣系双甄挞胫坦荡吞声饮气鳁鲸陷落獮狩闲疏谢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