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殇的意思、国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殇的解释

[national martyr] 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宋· 鲍昭《代出自蓟北门行》诗

详细解释

指为国牺牲的人。 南朝 宋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殤。” 清 钱谦益 《四川叙州府兴文县知县张振德赠光禄寺卿谥烈愍制》:“壮矣,闔门之妇孺,皆为国殤。” 清 黄遵宪 《再用前韵酬仲阏》:“任移斗柄嗟 王母 ,枉执干戈痛国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殇(guó shāng)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解析

  1. 指国家、邦国,引申为民族集体。

  2. 原指未成年而夭折(《说文解字》:“殇,不成人也”),后扩展为为国牺牲的壮烈之死。《仪礼·丧服》郑玄注:“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国殇指“为国牺牲的将士”,特指在战争中阵亡的军人。其核心含义是为国捐躯的英烈,强调牺牲的悲壮性与国家属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海》(第七版)

    释义为“为国家作战而牺牲的人”,并注明该词源于屈原《九歌》中的同名诗篇,是祭祀阵亡将士的挽歌。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殇”的“战死”义项,如《楚辞·九歌·国殇》王逸注:“谓死于国事者。”


三、文化溯源与经典用例

  1. 屈原《九歌·国殇》

    中国文学史上首次以“国殇”为题,描绘战士“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壮烈场景,奠定其为国牺牲的英雄意象。

    来源:《楚辞集注》(中华书局)

  2. 历史语境中的演变

    从先秦的“战死者”扩展至近代对民族英烈的统称,如抗日战争中“国殇”成为悼念烈士的集体符号。


四、现代语义与使用场景

  1. 核心语义

    指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牺牲的军人,蕴含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与悼念。

  2. 延伸用法

    广义上可指为国家利益献身的杰出人物(如科学家、抗疫工作者),但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3. 纪念日关联

    中国“烈士纪念日”(9月30日)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均体现“国殇”精神。


五、权威学术参考

  1. 王力《古代汉语》

    指出“国殇”在先秦属“祭歌”,其文化功能是强化国家认同与英雄崇拜。

    来源:《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分析《国殇》通过“严杀尽兮弃原野”的惨烈画面,升华“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民族气节。

    来源:《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殇”凝结了中国文化中对忠烈精神的崇敬,其释义需紧扣国家性(为国)、牺牲性(非自然死亡)与悲壮性(集体悼念)三重维度。现代使用中应严格区分其与普通“死亡”的语义差异,确保语境庄重严肃。

网络扩展解释

“国殇”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国殇”指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牺牲的人,特指为国捐躯的烈士。其核心含义是“死于国事”,强调以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的精神。


二、词源解析

  1. “殇”的本义
    “殇”原指未成年而亡或在外死去的人(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未成丧”),后引申为“为国牺牲”的壮烈行为。

  2. “国殇”的出处

    • 最早见于屈原《九歌·国殇》,诗中哀悼楚国阵亡将士,歌颂其英勇无畏的精神。
    • 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中“身死为国殇”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意象。

三、文学与情感表达

  1. 《九歌·国殇》的象征意义
    屈原通过描绘惨烈战争场面(如“车错毂兮短兵接”“矢交坠兮士争先”),既表达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也赞颂其“勇赴国难”的忠烈精神。

  2. 后世引用与扩展
    现代语境中,“国殇”常被用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牺牲者,如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体现民族共情。


四、现代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屈原《国殇》的原文及赏析,。

别人正在浏览...

保俶塔避刑豺狐之心促柱大脚丹柰道禁隥彴帝社蹲安饭玉发石车風癡负柩附批岗地诡物寒寠合错坏沮怀玉家肥简佩劼毖极幽皲手茧足矿主餽携老债两口子寮吏粝藿粝糠流凘留题莫须有跑龙套铅华润息弱情三头六臂僧籍上兵深机首施树草鼠毛褐疏柱塌火缇帅徒乱人意王録事宛顺违越文盟侮夺下落仙经伭冥笑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