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怀抱仁德。《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或怀玉而謁帝,或披裘而负薪。” 唐 骆宾王 《镂鸡子》诗:“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2).犹怀璧。 明 李东阳 《邯郸贾》诗:“ 长安 寳气横九州,贾儿身贵封为侯;匹夫怀玉尚不可,何怪贪儿死奇货。”参见“ 怀璧 ”。
"怀玉"一词源自汉语文化传统,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本义 "怀"字从心从衣,取"怀抱、藏于胸前"之意;"玉"为象形字,本指温润美石。《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自上古时期即为德行象征。《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怀玉"原指"怀抱玉器",特指古代贵族佩玉的礼仪形态。
二、哲学引申 该词经《老子》七十章"圣人被褐怀玉"的哲学转化,形成"内藏才德"的经典意象。王弼注云:"怀玉者,宝其真也",强调精神层面的价值内敛。这种用法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形成稳定意象,如《文心雕龙》评张衡"平子淹通,犹怀玉而佩兰"即取此义。
三、现代应用 当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怀玉"列为固定词条,释义包含双重指向:既保留"身藏美玉"的物质含义,又特指"怀才不露"的人格特质。该词常见于人名取义,寄托"才德内蕴"的期许,如台湾作家林怀玉等。地名使用则见于安徽省怀玉山脉,得名于山体蕴玉的地质特征。
(文献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版;《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版;《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版)
“怀玉”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怀抱仁德
源自《老子》的“圣人被褐怀玉”,比喻外表朴素但内在具有高尚品德。如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中“怀玉而谒帝”即用此意,强调内在修养而非外在彰显。
怀璧(隐含风险)
引申为“藏有珍贵之物可能招致祸患”,如明代李东阳诗句“匹夫怀玉尚不可”,暗含《左传》中“怀璧其罪”的典故。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老子》、萧统文集等古籍用例,以及现代文化延伸含义。具体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如品德喻义或藏宝风险)。
阿耶娘百畦半径边思变型标雄财政资本苍虬揣较登起敌方堤溃蚁穴丁拐儿地下街洞烛放眼蜂午分竹凫泛伏景天攻玉以石关节炎觚简孤寺汉皋佩怀执还珠买椟架肩接踵降责徼捕接翮介倪结扭巾箱菊部决辞开步客中窥取腊蚁乐全乐愿力敌势均鹿蹄旅壁门生猕猴骑土牛軿罗衣朴俭平府蒲椠谴讁三从四德施威施斋疏襟说三分相援小毛头新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