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禄米。 宋 韩驹 《送子飞弟归荆南》诗:“二升糴禄粟,丑婢羹荼蓼。”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英州野桥》:“先公謫居 英州 ,无禄粟以食,日糴於市。”参见“ 禄米 ”。
“禄粟”是古代汉语词汇,指官吏的俸禄粮食,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禄粟”即“禄米”,指古代官员作为俸禄发放的粮食。该词常见于宋代文献,如《夷坚支志乙》记载官员因贬谪失去禄粟,需自行购粮。
2. 历史背景 宋代官员俸禄常以实物形式发放,包括粟米等粮食作物。如韩驹诗中“二升籴禄粟”,洪迈记载官员“无禄粟以食”,均反映当时俸禄制度。
3. 文献例证
4. 同义词与关联词
建议需要完整文献例证可查阅《漢語大詞典》或宋代笔记原文。
禄粟(lù sù)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禄,意为官员的俸禄、收入或幸福福气;粟,意为谷物中的小麦。
禄的拆分部首是示,示意为礻,表示祭祀、宗教方面的意义;粟的拆分部首是米,表示与谷物、食物相关。
禄的笔画数为5画,粟的笔画数为10画。
禄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社会中,禄指的是官员的俸禄,而粟则代表了作为主食的小麦。这个词组一般用于讲述官员的待遇或者贫富差距。
禄粟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祿穌。
在古时候,禄的写法与今天相似,而粟的写法则与现代稍有不同。古代的粟字为黑字,内部的竖直线条更多,像是一组高高的山峰,结构更为复杂。
1. 他的辛勤工作换来了丰厚的禄粟。
2. 在古代社会,禄粟的差距非常大。
组词:富禄、禄位、禄山。
近义词:财富、收入。
反义词:贫困、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