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厢的意思、连厢的详细解释
连厢的解释
亦作“ 连相 ”。杂耍名。源于 金 代乐曲《连厢词》。表演时,除有琵琶笙笛及锣鼓等乐器外,常以四人各持竹杆,竹杆两头各嵌直径寸许的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用以击节,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不断打出清脆的响声,故亦称“ 打连厢 ”。 清 李调元 《弄谱百咏》:“闻道 辽 金 繁盛日,六街风静听连厢。”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舟楫》:“杂耍之技,来自 江 北,以软硬工夫、十锦戏法、象声、间壁戏、小曲、连相、灯下跳狮,、烟火等艺擅长。”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仪徵岁时记》:“元宵前后,龙灯之外,俗尚花鼓灯……厥后曰连相,曰花鼓。”
词语分解
- 连的解释 连 (連) á 相接:连日。连夜。连年。连亘(接连不断)。连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连载。连缀。连理。烽火连天。连篇累(噄 )牍。 带,加上:连带。连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
- 厢的解释 厢 ā 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东厢房。西厢房。 边,方面:这厢。 靠近城的地区:城厢。关厢。 戏院或影院里特别隔开的座位:包厢。 车里容纳人或货的地方:车厢。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连厢(又称“霸王鞭”“金钱棍”“花棍舞”)是中国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之一,兼具说唱、舞蹈与击打节奏的特点。以下为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指一种用缀有铜钱的竹棍(霸王鞭)击打身体部位,配合说唱与舞蹈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边舞边唱,以棍击打肩、臂、脚等部位发出节奏声响,故称“打连厢”或“金钱棍” 。
二、表演形式与道具
- 道具特征:竹棍长约1米,两端嵌铜钱或金属片,舞动时碰撞发声。
- 动作特点:表演者按节拍击打肩、背、四肢,步伐灵活多变,常伴随地方小调或叙事唱词 。
- 演出形式:分单人表演(如“单鞭”)和群体表演(如“群鞭”),多见于节庆庙会。
三、历史源流与别名
- 起源:可追溯至元代,清代《百戏竹枝词》载:“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
- 别称考据:因道具形制及地域差异,有“霸王鞭”(华北)、“金钱棍”(西南)、“打花棍”(江南)等名称 。
四、文化价值
被列入多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北京通州、湖北恩施),是研究民间音乐、舞蹈融合的重要载体 。
参考来源:
-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连厢"条目
-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曲艺类释义
- 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霸王鞭》注释
- 《中国民俗艺术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民间舞蹈章节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网络扩展解释
“连厢”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指一种源自金代的杂耍表演,又称“打连厢”。表演特点包括:
- 道具使用:四人各持竹竿,两端嵌有小铜钹或铜钱,敲击时发出清脆声响。
- 表演形式:配合琵琶、笙、笛等乐器,边唱边舞,通过击打身体四肢、肩背等部位完成动作。
- 历史记载:清代文献《桐桥倚棹录》提到其表演场景,说明曾流行于民间节庆活动。
二、成语含义(较少见)
指“一连串相连的车厢或房间”,引申为连续、紧密相连的事物。此用法多出现于文学比喻,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使用场景建议
- 涉及传统艺术、民俗文化时,通常指杂耍表演。
- 在文学或特定语境中,可能作为成语使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注:若需进一步了解“打连厢”的具体表演形式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籍晻映遨乐搬运作用陂塘柳贬膳碧玉篸才赋产地産马敕牒迟眉钝眼莼鲈之思从戎从闲刁风递宿涤瑕荡秽额手称颂凤琶萯阳寡将逛逸馆议刿目怵心瀚漫龢驩黑心贺正洪祀候星架设棘端接见警亮九转狙公坤典狼尾连襟柳情花意娄猪喃喃低语褭褭婷婷皮筋儿钳塞劝善黜恶屈指绳逐时式时月说时迟,那时快素放探口而出踏踏玛儿天篰通诀同心藕退保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