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求探取。《汉书·刑法志》:“徒鉤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詔而已。”《新唐书·王忠嗣传》:“ 李林甫 尤忌其功,日鉤摭过咎。” 章炳麟 《与尤莹问答记》:“凡鉤摭鐘鼎,诡更正文者,其无徵多如此也。”
“钩摭”是由“钩”与“摭”组合而成的动词,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古汉语用法理解:
钩
在古汉语中,“钩”有探求、钩取的引申义,如“钩玄”(探求深奥道理)、“钩沉”(挖掘被埋没的事物)。此处的“钩”强调深入挖掘或牵连关联内容。
摭
“摭”读作zhí,本义为拾取、摘取,如“摭拾”(采集、摘录)。多指有选择性地收集材料或观点。
合义
“钩摭”指通过深入探求与有选择地摘录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搜集、整理材料,常见于文献研究或学术考证中。例如:“钩摭群书,考订异同”即指广泛搜集书籍资料并对比分析。
提示
该词属于生僻词汇,现代汉语较少使用,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原文进一步分析。
《钩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用钩子去挂取东西的意思。
《钩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钩(钅)和摭(手)。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钩摭》一词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原指用铁链来捕捉鱼虾等水中生物。后来逐渐演变为拿钩器具取物的意思。
《钩摭》的繁体字为「鈎摭」。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钩」的形状更加像实际的钩子形状,两个半圆形相连。而「摭」则类似于手形,握拳的形状。
他用钩摭取下了高处的物品。
钩子、摭取、挂钩。
挂取、取下、拉取。
放下、放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