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 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马瑞辰 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 孔颖达 疏:“可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楼独酌》诗:“掾史当授衣,郡中稀物役。” 宋 陆游 《初寒》诗:“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
(2).农历九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即今授衣天气,风景萧条,砧捣寒溪,蛩吟晚砌。”
(3).谓廷赐锦衣。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十月》:“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其赐锦花色依品从给赐。”
“授衣”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古典文献和现代用法如下:
制备寒衣
源自《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古代九月霜降后,妇女完成纺织工作,开始制作冬衣。毛传解释为“授冬衣使为之”,即分配制衣任务。马瑞辰进一步说明“授”是“授使为之”,强调九月丝麻收成后,才具备制衣条件,而非直接分发成品衣。
官家分发冬衣
另一说认为“授衣”是官府在九月向民众分发冬衣,孔颖达疏中提到“衣成而授之”。
农历九月别称
因九月是制衣或授衣的时节,古人以此代指该月份。
廷赐锦衣的礼仪
宋代宫廷在十月朔日(初一)向官员赐锦,称为“授衣”,如《梦粱录》记载此习俗。
现代语境中,“授衣”可引申为关怀与帮助,如长辈赠衣助人御寒,或比喻传授知识(如教师“授衣”于学生)。但需注意,此用法多为引申义,传统文献中较少见。
“授衣”的核心含义围绕制衣、授衣的时节与礼仪展开,既有具体行为描述,也有时间代称和礼仪功能。现代比喻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授衣”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授”和“衣”,下面将对其进行解释。
“授衣”中,“授”的部首是“手”,表示与手有关的事物,“衣”的部首是“衤”,与衣物相关。整个词语共有11个笔画。
“授衣”这个词语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说。在古代社会,授衣代表一种礼仪和传承。授予衣物,意味着正式接纳、传授某种身份或地位。
繁体字“授衣”写作「授衣」,形状和简体字相似,只是笔画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对于“授衣”这个词,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体的写法已经较少见。在古代书籍、碑刻或其他文物中,仅能在特定场合下略窥一二。
1. 大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族事业,这是父亲亲自授衣的结果。
2. 在古代,皇帝会亲自为重臣们授衣,象征着尊贵的地位。
与“授衣”相关的组词有:授课、授勋、授予、授意、接纳、传授。
“授衣”的近义词有:承袭、传衣、衣冠礼、封衣作礼。
反义词指的是义与“授衣”相反的词语,与其相关可考虑为:脱衣、剥夺、收回、解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