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史德的意思、史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史德的解释

指史家守正不阿的品德。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史德》:“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绪言》:“坚守 晋 董狐 、 齐 太史直笔而书的传统史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史德”是汉语中由“史”与“德”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特指史学家在编撰、记录历史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学术操守。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客观求实

    史德强调对历史事实的忠实记录,要求史学家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或曲解史料。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史德者,能具史识而必具史德也”,指出史学家需以客观态度还原历史全貌。

  2. 公正审慎

    史德要求史学家超越个人立场与时代局限,公正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例如,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强调“善恶必书,斯为实录”,主张史书应兼具褒贬功能,但需基于充分考据与理性判断。

  3. 责任传承

    史德亦包含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要求史学家以严谨态度保护历史真相。现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称“史家第一道德,莫过于忠实”,强调历史记录对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性。

这一概念贯穿中国史学传统,既是学术规范,亦为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史德”是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史家在著史时应具备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强调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1. 基本定义
    史德指史家需“守正不阿”,即坚持正直、不迎合权势的品德。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中提出:“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这里的“心术”强调史家著书的目的和态度必须端正,避免主观偏见或私利干扰。

  2. 与史学素养的关系
    传统史学提倡史家需具备“四长”:

    • 史才:编纂史书的才能;
    • 史识:分析历史的见解;
    • 史学:掌握史料的学问;
    • 史德:治史的道德操守(章学诚补充)。

历史渊源


现代解读

学术界对“史德”有两种主流观点:

  1. 客观主义态度:强调中立记录史实,避免主观臆断(胡适、梁启超等支持);
  2. 伦理道德延伸:部分学者认为其包含儒家伦理,如忠信、责任等。

实际应用


史德是史家精神的核心,要求治史者以“中正之心”对待历史,既是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史学研究的基石。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章学诚《文史通义》及知网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安邦定国谙记板儿爷北辙南辕碧继翁骋辨传影鹑衣啜涕殆尽兜拕法禁芳心丰澍分散系稿件耕渔关鏁孤藏后来人湖剧婚生火天胡塞降格以求进程精算救饷剧敌决论拘拏儿馂馅况于诳嘴老废物捞梢捞缯略迹原心理策历鹿留滞礼园拍子茜罗啓宠纳侮凄绝筛锣掌号上卿山瓢市郊帅长书户顺答肆察粟文探绎田财武刚车无根据无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