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息的意思、宽息的详细解释
宽息的解释
谓宽松而得到休养生息。《后汉书·循吏传序》:“勤约之风,行于上下。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謡,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唐 韩愈 《钱重物轻状》:“钱重物轻,为弊颇甚,详求适变,可以便人,所贵緡货通行,里閭宽息。”
词语分解
- 宽的解释 宽 (寬) ā 横的距离大,范围广,与“窄”相对:宽广。宽阔。宽绰。宽敞。宽度。宽旷。宽窄。 使松缓:宽心。宽衣。宽解。宽慰。 不严厉,不苛求:宽待。宽宏。宽厚。宽松。宽容。宽恕。宽仁。宽赦。 富裕:
- 息的解释 息 ī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儿女:子息。 利钱:息
专业解析
宽息是汉语中由"宽"与"息"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意境:
-
本义解析:"宽"指空间或心理上的松缓,《说文解字》释为"屋宽大也",引申为宽容、放宽;"息"甲骨文作鼻息之形,《广雅》注"安也",表停歇、平息。二字结合指通过放松身心获得安宁状态。
-
引申用法:在古典文献中常指政令宽缓,如《资治通鉴·唐纪》"诏令宽息"表示减轻赋税;明代医书《普济方》"服之宽息"则指服药后的舒缓效果。现代语境多用于描述精神压力的缓解,如"宽息焦虑"的心理学表达。
-
语用特征:该词属于书面雅语,常见于政策文书与文学创作,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古旧用法"。与"休憩""放松"等近义词相比,更强调通过外部条件改善达成的内在安宁。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宽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kuān xī,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宽松的政策或环境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字面结构:由“宽”(宽松、宽容)和“息”(休息、停止)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宽松的环境下得以喘息或休养”。
- 引申义:多用于描述政策、治理方式,强调通过减轻负担或压力,使百姓或社会恢复活力。例如《后汉书》提到“百姓宽息”,即指通过勤政节俭的政策让民众休养生息。
2.历史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循吏传序》:“勤约之风……百姓宽息”,指通过节俭勤政实现社会稳定。
- 唐代韩愈《钱重物轻状》中亦用此词,提出通过调整货币流通缓解经济压力,使民生得以恢复。
3.应用场景
- 古代治理:多用于形容减轻赋税、简化法令等惠民政策的效果。
- 现代引申:可类比为工作、学习中适度放松以提高效率,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文献,更多是日常引申。
4.相关词汇
- 近义词:休养生息、宽政惠民。
- 反义词:苛政、压榨、横征暴敛。
5.补充说明
- “息”的深层含义:从汉字本义看,“息”指呼吸(如“鼻息”),引申为停止、休息,强调从压力中解脱。
总结来看,“宽息”主要用于描述政策或环境宽松带来的积极效果,既有历史文献的权威用例,也可在特定语境下扩展为个人层面的适度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
卑小标写博壶嵾差昌言无忌陈登科穿取凑集当局大清早低劣哆唆高中挂壁鱼乖丧顾访规恢鬼伞古终旱烟筒豪黠黑幕禾黍之悲鸿深洄汩伙烦剪帖浄泊挤轧军井开爽愧悚壸术连蝶凌霄殿遴弃留马峦丘梦鹿门主免粟妙古墓偈拍张毗岚贫疾日本融流枘方洒豁三个面向盛运麝香舌子瘦瘠痠疼陀罗委面屋顶缬衣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