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罢免的意思、罢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罢免的解释

(1) [recall]∶选民或代表机关撤销所选出的人员的职务

常委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者罢免

(2) [unmake]∶免除官阶或官职

人民选举了我,因而他们也可以罢免我

详细解释

(1).免除官职。 唐 刘禹锡 《谢窦相公启》:“昨蒙罢免,其守丘园。”《旧唐书·睿宗纪》:“先是, 中宗 时官爵渝滥,因依妃、主墨敕而授官者,谓之斜封,至是并令罢免。” 明 张居正 《遵谕自陈不职疏》:“愚臣为不职之尤,特赐罢免,以儆旷瘝,别求贤哲。” 廖仲恺 《三大民权》:“这一试真利害, 北京 根深蒂固的几个大官也就罢免了,政府对于 欧洲 和会的约也不敢签了。”

(2).选民或代表机关撤销所选出的人员的职务。如:全国************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全国************大会常务*********的组成人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罢免(bà miǎn)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词,指依法定程序解除公职人员的职务,强调通过法定权威机构撤销其任职资格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法律依据及使用场景进行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词源

  1. 核心含义

    指有权机构依照法定程序解除选举或任命产生的公职人员的职务。

    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国家主席。

  2. 词源与构成

    • 罢:古义为“停止、解除”(如《论语·子罕》:“欲罢不能”)。
    • 免:意为“解除、去除”(如《汉书·文帝纪》:“免罪”)。

      二字组合后,自汉代起引申为解除官职(如《史记·吕太后本纪》:“罢免赵王”)。


二、法律依据与使用场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3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国家主席、国务院组成人员等职务,体现民主监督机制。其使用需满足以下条件:

  1. 主体特定:须由选举或任命该职务的权威机构执行(如人大、董事会)。
  2. 程序法定:需经提案、审议、表决等法定流程。
  3. 事由明确:通常因失职、违法或丧失任职能力(如《公务员法》第58条)。

三、同义词辨析

词语 区别点 示例
撤职 侧重上级行政命令解除职务 公务员违纪被撤职
免职 中性词,含正常离职情形 任期届满免职
罢免 强调法定程序与民主监督 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罢免案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辞书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8页:罢免指“选民或代表机关撤销他们所选出的人员的职务”。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卷8第102页。

  2.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3条、第101条(全国人大罢免权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26条(地方罢免程序)。


五、典型使用场景

  1. 政治领域
    • 选民依法罢免不称职的人大代表。
    • 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导致首相被罢免。
  2. 企业治理
    • 股东大会罢免涉嫌违规的董事(《公司法》第37条)。
  3. 历史语境
    • 唐代御史台可弹劾罢免渎职官员(《新唐书·百官志》)。

注:本文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现行法律条文,法律条款可通过全国人大官网(www.npc.gov.cn)或国务院公报查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罢免”是一个法律和政治术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通过法定程序撤销或解除某人的职务,通常用于公职人员或选举产生的代表。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1. 选民或代表机关的主动撤销: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选举产生的官员或常委会成员行使罢免权。
  2. 对违法失职的强制处理:因重大错误、违法犯罪行为被组织或法律强制免职,具有否定性认定性质。

二、法律依据与程序

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概念 主体 适用对象 性质
罢免 选民/立法机关 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 法定程序性撤销
撤职 上级机关 任命的公职人员 行政处分性解除

四、实际应用案例

补充说明:罢免不仅涉及职务终止,还可能伴随法律责任追究,需严格遵循法定条件和流程。其存在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确保公职人员的履职合法性。

别人正在浏览...

抱愤爆片弊故避生逼似不上不下不做美颤巍巍超古冠今重霄传经送宝楚悬黎当天调笔发善风尘之声宫车晩出谷稗过而能改还形汗粒阖庐城涧槽脚尖借路旧契俊游具脩考伐暌隔量入计出僚隶离容龙飞抡打密查木栅拿得起乃尔乃昔拿三搬四啪脱披荆斩棘潜火钦犯清声乞期虬蟠赏延胜常耍手腕水师述録四壁肆情四镇甜醹天渊之隔五纬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