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实之言。 汉 刘向 《说苑·谈丛》:“恶言不出口,苟言不留耳。”《新唐书·李翱传》:“然其为状者,皆故吏门生,苟言虚美,溺于文而忘其理。”
(2).随便发表意见。《后汉书·郎顗传》:“愿访问百僚,有违臣言者,臣当受苟言之罪。” 李贤 注:“《论语》: 孔子 曰:‘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明 刘基 《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春秋》非圣人莫能修之,夫岂可以苟言哉!”《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苟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部分资料(如)将“苟言”解释为“为私利说谎”,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特定语境下的理解,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
建议参考《说苑》《后汉书》等原典,或权威词典(如、2)进一步考证。
苟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虚伪、狡诈的言辞或言语。它通常用来形容言辞不真实、虚假的说话行为。
苟言的部首是艹,总共有七个笔画。
苟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庚桑楚》:“苟《言诗》。”在这段文中,古人用苟言来形容庄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虚伪的。
苟言的繁体字是苟諺。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苟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以现在的形式出现。
1. 他一直苟言着不感兴趣,但其实他对那个话题很感兴趣。
2. 不要被他的苟言所迷惑,他并不是一个可信的人。
苟且、苟同、苟安、苟活、苟容
虚伪、欺诈、谎言、假话、不实言论、口是心非
真言、真实、真诚、诚实、实话、坦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