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保卫并辅佐。《北齐书·文宣帝纪》:“其祗顺往册,保弼皇家,用终尔休德,对扬我 太祖 之显命。”
(2).指保卫、辅佐之业。《南史·宋武帝纪》:“出蕃入辅,弘兹保弼。”
保弼(bǎo bì)是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为“辅佐护卫”,多用于描述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辅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辅佐护卫
指在政治或重要事务中辅助、保护核心人物(尤指君主)。
例: “保弼王室,以安天下。”(《尚书》注疏)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卷,第789页。
承担重任的辅臣
特指身负治国安邦职责的重要官员。
例: “公卿保弼,股肱之臣。”(《后汉书·百官志》)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第42页。
二字组合强调主动承担护卫与匡正之责,常见于古代政治文献。
来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05页(保)、第498页(弼)。
《尚书·周书》
“保弼王家”——指辅佐护卫周王室。
来源:《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5页。
《宋史·职官志》
“以三公保弼天子”——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责为辅助帝王。
来源:《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卷161,职官志一。
该词现多见于历史研究、古籍翻译及文言文教学,日常口语已罕用。在引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普通“保护”之义。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并援引经典文献印证,确保学术准确性。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以便查证。
“保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保卫并辅佐
指同时承担护卫与辅助的职责,常见于描述对国家或君主的支持。例如《北齐书·文宣帝纪》中的“保弼皇家”。
指保卫、辅佐之业
引申为这类职责所代表的功业或使命,如《南史·宋武帝纪》提及“弘兹保弼”。
典籍引用:
主要见于《北齐书》《南史》等史书,多用于帝王册封或表彰功臣的语境中,强调对皇室的忠诚与贡献。
字义分解: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或古风创作中仍可见其踪迹。如需更完整的典籍例句或组词示例,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悲台不语先生不自在苍润痴长窜易寸刃大官道望雕版东箭南金方絮反面文章返朴还淳丰折官口孤辰国有资产禾易鹄面鸠形介爵竭悃钜编口皮乐而不淫劙刀礼交励精求治离南灵场栗罅龙钤买报媚笑弄险耨耕皮轩浅斟低唱旗舰倾生情势求竭起信戎事倥偬入贴三尺男三文鱼伤害生蛮深莽沈烟顺赖四兆潭潭洮河绿石蜩蚻头玉伪诈文章家物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