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祭名。大祝六祈,四曰禜,五曰攻。谓击鼓逐蠹神离去。《周礼·秋官·翦氏》:“翦氏掌除蠧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 郑玄 注:“攻禜,祈名。” 孙诒让 正义:“此攻禜盖亦兼有二祈,与《庶氏》攻説略同。谓以辞告其神,又鸣鼓以攻之也。”
“攻禜”是一个古代祭祀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攻禜(gōng yíng)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属于“大祝六祈”中的第四种“禜”和第五种“攻”的结合。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击鼓、祝辞等方式驱逐害虫或邪祟,以消除灾祸。
《周礼·秋官·翦氏》记载
文中提到“翦氏掌除蠧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说明“攻禜”是翦氏(官职)在驱除虫害时采用的仪式。
郑玄与孙诒让的注解
汉代郑玄注“攻禜,祈名”,清代孙诒让进一步解释:“以辞告其神,又鸣鼓以攻之”,强调其兼具祝告与武力驱赶的双重性质。
“攻禜”是古代官方应对自然灾害或虫害的宗教性措施,融合了巫术祝祷(禜)与象征性武力(攻),体现了古人通过祭祀与行动结合来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祭祀体系或具体仪式细节,可参考《周礼》及相关注疏文献。
攻禜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攻”和“禜”两个部分组成。
“攻”字的部首是“攵”,它是“手”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七划。
“禜”字的部首是“示”,它是“礻”的古字形。它的总笔画数为七划。
攻禜源自中国古代的文献《左传》中,用作动词,表示用攻击和禁止来制止和遏制。
在繁体字中,攻禜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攻禜又有一些变化。具体来说,攻在古代常常使用“工”字的古字形作为代替,并在下方加上“不”字,形成“攻”的古字形。禜则是“礻”字的另一种古字形,上面加上“白”字,形成“禜”的古字形。
组词:攻击、进攻、攻打、禁止、阻止。
近义词:制止、抑制、遏制、制裁。
反义词:促进、鼓励、放任。
白纸黑字边套不达惨苦扯谈宠契蹈藉德輶如羽顿刻椟丸繁翰贩贾更夫工稳宫扆诡赴归觐洪泽滑菜黄门狱绞缬夹裙机神济脱卡卡莱服鳞册流巵戮余率带麦饭石马嚼环蛮儿漫岗闷海愁山免验闹音音泥古拘方匿怨盘面遣怀傔力仁至义尽上辈沈嘿首掾塾徒索垢寻疵素日头盔尾琐温哥华瘟鬼温泉闻士香脂溪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