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更夫的意思、更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更夫的解释

[night watchman] 旧时打更巡夜的人。又叫“更人”

详细解释

更人。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巡夜的更夫捉到一起姦情,请老爷发落。”《老残游记》第四四回:“ 玉大人 调了马队,走到街上,地保、更夫就将这情形详细禀报。” 沙汀 《祖父的故事·恐怖》:“远远地传来了红眼圈更夫的木梆声:托,托,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更夫是中国古代夜间负责报时和巡夜的人员,主要职责包括敲击梆子或锣来提示时辰、巡查街道安全。以下是详细解释及权威来源参考:

一、核心释义

  1. 职业属性

    更夫是旧时受雇于官府或民间组织,专司夜间报时与治安巡查的劳动者。每夜按“更次”(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敲击梆子或锣,并高声报时,同时巡视防火防盗。《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打更巡夜的人。”

  2. 工作内容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其职责包括:

    • 报时:通过敲击器具(如梆子、锣)和吆喝提示时辰(如“三更天,小心火烛”);
    • 巡防:巡查街道,防范盗贼、火灾等意外。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明确定义更夫职能,强调其报时与巡夜的双重角色。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详述工作内容,突出社会背景下的实用性。

  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解析更夫与古代时间制度的关联,提供历史语境。

  4.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分析更夫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作用及文化象征意义。


四、延伸说明

“更夫”一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时间管理与夜间治安的智慧,反映了前工业时代的社会组织方式。其形象常见于古典文学(如《红楼梦》《水浒传》),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更夫”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职业,指在夜间通过敲击梆子或锣巡街报时,并负责防火、防盗等治安事务的人员。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更夫又称“打更人”,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击柝者”,汉代开始广泛出现。他们通过观察天象或计时工具判断时间,每晚按固定间隔巡街报时,并提醒居民注意安全。宋代正式形成职业制度,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二、主要职责

  1. 报时功能
    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通过敲锣或梆子提示时间。例如:

    • 一更(19:00-21:00)敲锣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 三更(23:00-1:00)改用梆子避免扰民。
  2. 治安维护

    • 防火: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更夫需排查火灾隐患,发现异常立即示警;
    • 防盗:巡逻震慑盗贼,发现可疑人员通过特殊敲击节奏向官兵报信。
  3. 特殊使命
    边关地区的更夫曾参与军事防御,如北宋时期通过听声预警敌军夜袭。

三、工作方式

四、历史意义与演变

更夫是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角色,兼具报时员、消防员、巡警等多重职能,堪称近代职业分工的雏形。随着钟表普及和现代治安体系建立,这一职业在清末民初逐渐消失。

附:现代文化中的更夫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如《大奉打更人》),常被艺术化改编为类似锦衣卫的神秘组织,但实际历史上的更夫属于民间劳务性质,多为兼职且收入微薄。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查看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哀诏百子般湼槃保残守缺北监蓖麻不衫不履不托谗刻吹万點缺刁风恫疑虚喝飞漱凤花锦封壝奉元蝮虵龟背归究恒明虹势齁喽欢洽怙宠校准羁轭敬恭锦肆捔目君贶空江旷望哭灵凉台恋群六师麻杆美人迟暮美洲末法摩厉以须黏沫抨章平睦屏逐窃玉偷花漆画腮斗上船时调替归庭训头讫投首外文幄坐无止境陷失析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