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襃恤的意思、襃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襃恤的解释

亦作“裒卹”。亦作“褒卹”。褒奖抚恤。 宋 苏轼 《皇兄令夬赠博州防御使博平侯制》:“爵齿之贵,并隆於朝廷;死丧之威,莫先於兄弟。礼有裒卹,义兼哀荣。”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褒卹有命,纪述有章,以播其芳,以扬其光。” 元 揭傒斯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粤有忠烈之臣,乃在伯叔之籍,爰申褒卹,以慰死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京职·马从谦》:“及 穆宗 登极,凡先朝忠諫得罪者,悉荷襃卹。”


亦作“褒恤”。褒奖抚恤。《明史·何遵传》:“今幸圣皇御极,褒恤忠良,诸给事、御史更何颜復立清明之朝。”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这样的忠臣烈士实在是古今罕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襃恤,汉语复合词,由“襃”与“恤”二字组成,具体释义如下:

一、分字释义

  1. 襃:异体字“褒”,《说文解字》释为“衣博裾”,本义指宽大衣襟,后引申为“赞扬、嘉奖”。
  2. 恤:《说文解字》释为“忧也”,原指忧虑,后衍生为“体恤、抚慰”之意,如《汉书·晁错传》载“恤民之患”。

二、整体释义

“襃恤”指对有功者或受难者进行表彰与抚慰。例如《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凡襃恤之典,皆掌之”,指朝廷对忠臣或受灾百姓的嘉奖与救济制度。

三、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政令文书,如明代《大明会典》提及“襃恤阵亡将士”,指通过追封官职、发放抚恤金等方式表彰牺牲士兵。

四、权威参考

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及《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版)对“襃”“恤”二字的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襃恤”是“褒恤”的异体写法,由“褒(襃)”和“恤”两个语素构成,具体解释如下:

1. 字义解析

2. 组合含义 两字连用表示嘉奖与抚慰并行的行为,多用于古代语境,指上位者通过表彰和物质补偿关怀臣民。例如:

3.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籍,如《隋唐演义》提到“无恤赠之典”,若结合“褒”则更强调嘉奖性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研究或文言文相关场景。

提示:如需具体古籍例句或历史事件中的用法,可进一步提供语境以便补充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巧成穷比例税制不惮烦不资敕勒歌诞漫淡墨榜颠迷丁塞帝世方棱敷崇浮沤干尸感移函箱阵黑雾天光呵诘皇涧黄麻紫泥缓征华铅会萃回眺贿遗弧矢笳鼓之徒讲购饥不遑食即路金迷寄言凌蹈緑林山躶袒毛羽鳞鬣名利双收摹拟牛角尖颇采乾豆腐千载一时庆福起墖日削月割豕负涂时律叔父死死平平司员缩重踏斗窕邃蜩螗颓挫罔惑晚钟勿忸于相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