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挥鞭梢作响,使人肃静。皇帝视朝、宴会等用之。 宋 苏舜钦 《览含元殿基因想昔时朝会之盛且感其兴废之故》诗:“赤案波光卷,鸣梢电尾回。”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月淡星稀, 建章宫 里千门晓。御炉烟裊,隐隐鸣梢杳。”参见“ 鸣鞭 ”。
“鸣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鸣梢”指挥动鞭梢发出声响,主要用于皇帝视朝、宴会等正式场合,通过鞭声示意众人肃静。该词由“鸣”(发出声响)和“梢”(鞭子的末端)组合而成,强调通过鞭声传递指令。
功能与场景
古代帝王在朝会或宴饮时,侍卫会挥动长鞭(称为“鸣鞭”或“静鞭”),鞭梢在空中甩动发出爆裂声,以此警示在场人员保持肃静,彰显皇家威仪。例如:
延伸关联
“鸣梢”与“鸣鞭”含义相近,后者更常见于史书,如《宋史·仪卫志》记载“鸣鞭”为宫廷仪仗之一。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鸣梢”解释为“提前预示某种情况”,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佐证,可能是对词义的引申或误读。建议以权威古籍和主流词典的解释为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相关条目。
《鸣梢》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梢上传来的鸟叫声。可以用来形容春天的时候,小鸟在树梢上鸣唱的美妙景象。
拆分《鸣梢》的部首是鸟、木,它们分别位于字的左边和右边。《鸣梢》一共由10个笔画组成。
《鸣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鳴梢」。
在古代,「鸣梢」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还是由「鸟」和「木」组成,只是在形状和笔画上有些变化。
1. 春天来了,树梢上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鸣梢。
2. 凌晨的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伴着鸣梢进入我的梦乡。
1. 树梢
2. 鸣唱
3. 春天
1. 鸟鸣
2. 啼鸣
3. 鸣声
1. 寂静
2. 沉默
3. 静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