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尸的意思、公尸的详细解释
公尸的解释
古代天子祭祀,代被祭者的神灵而受祭的活人。由于以卿为尸,故称公尸。《诗·大雅·既醉》:“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毛 传:“公尸,天子以卿,言诸侯也。” 孔颖达 疏:“天子以卿,谓以卿为尸也。卿而谓之公者,言此卿之尊比下土诸侯也。诸侯称公,故亦谓卿为公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一·唐昭德皇后庙乐章》:“公尸既起,享礼载终。”
词语分解
- 公的解释 公 ō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 * (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公开。
- 尸的解释 尸 ī 死人的身体:尸体。尸骸。僵尸。借尸还魂。 〔尸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尸尸素餐,“尸尸误国”。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笔画数:; 部首:尸;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公尸"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在周代宗庙祭祀中,代表已故君主(先公、先王)接受后人祭拜的活人扮演者。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字义
- 公: 指先公、先王,即已故的君主。在周代宗法制度下,"公"是对诸侯国君或地位崇高祖先的尊称。
- 尸: 本义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是祭祀仪式中祖先神灵的象征性化身。非指尸体,而是“神主”或“神像”的活体替代物。
- 合义: “公尸”即代表已故君主(先公、先王)接受祭祀的“尸”。他是整个祭祀仪式的核心,象征着祖先神灵降临,享用祭品,接受祝祷。
二、祭祀功能与角色
- 神灵象征: “公尸”端坐于庙堂之上,代替祖先神灵享用酒食祭品(如“公尸燕饮”)。
- 沟通媒介: 主祭者(通常是现任君主或宗子)向“公尸”献酒食、行拜礼,并通过“祝”(祭祀主持人)向“公尸”诵读祝祷文(嘏辞),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福佑。祖先的旨意(赐福或训诫)也通过“公尸”的姿态或“祝”的转述来传达。
- 礼仪中心: 整个祭祀流程围绕“公尸”进行,包括迎尸、献食、献酒、酢酒、祝嘏、送尸等环节。其动作、位置均有严格规定,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历史演变与制度
- 周代定制: “尸祭”制度在周代最为完备和盛行,是宗法制度与祖先崇拜结合的产物。《仪礼》中的《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详细记载了士大夫阶层使用“尸”的礼仪,《诗经》中亦多次提及“公尸”。
- 人选要求: “公尸”通常由孙辈的人担任(“孙为王父尸”),要求品行端正、威仪庄重。天子祭祖,可由同姓诸侯或卿大夫担任“尸”;诸侯祭祖,则由其卿大夫担任。
- 后世衰落: 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汉代以后,以神主牌位(木主)代替活人“尸”的做法逐渐成为主流,“尸祭”制度在中原王朝的官方祭祀中逐渐消亡,但在一些边远地区或特定仪式中可能仍有遗存。
四、文化意义
- 孝道体现: 通过“公尸”进行祭祀,是“事死如事生”孝道观念的具体实践,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尊崇。
- 宗法纽带: 强化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确认了现任君主(主祭者)继承祖先权力与地位的合法性。
- 礼仪典范: “公尸”制度是周代礼乐文明高度发达的体现,其繁复而庄重的仪式对后世儒家思想及中国礼仪文化影响深远。
典籍例证:
- 《诗经·大雅·既醉》:“公尸燕饮,福禄来成。”(描述公尸在祭祀后接受宴饮,福禄降临)。
- 《诗经·大雅·凫鹥》:“公尸来止熏熏…公尸燕饮,福禄来为。”(描绘公尸降临,接受宴饮,带来福禄)。
- 《仪礼·士虞礼》:“祝迎尸。”(记载了迎接尸的环节)。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公尸”、“尸”词条释义。
- 《周礼·春官宗伯》 (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大宗伯等职掌祭祀,涉及相关制度背景。
- 《仪礼》 (中华书局点校本) - 特别是《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士虞礼》篇,详细记录尸祭礼仪。
- 《诗经》 (中华书局点校本) - 《大雅·既醉》、《大雅·凫鹥》等篇直接提及“公尸”。
- 《礼记·曲礼上》 (中华书局点校本) - “孙可以为王父尸”等关于尸主人选的规定。
-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影印本) - 许慎对“尸”字的解释:“尸,陈也。象卧之形。”段玉裁注引申其祭祀义。
- 杨宽《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在论述西周礼制部分涉及尸祭制度及其社会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公尸”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分析:
一、基本释义
“公尸”指古代天子祭祀时,代替被祭者神灵接受祭拜的活人代表。根据,这一角色通常由卿担任,故称“公尸”。《诗经·大雅·既醉》中“令终有俶,公尸嘉告”即描述此场景,孔颖达注疏进一步说明:“卿而谓之公者,尊比下土诸侯也”。
二、具体特征
- 身份要求:需选择与祭祀对象地位匹配的卿级官员担任(《汉典》)。
- 仪式功能:作为神灵的象征性载体,负责传达神灵旨意(《乐府诗集》)。
- 历史演变:周代礼仪中常见,秦汉后逐渐被牌位替代。
三、其他释义辨析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公尸”解释为“公共场所的尸体”或比喻事物糟糕状态,但该用法缺乏古籍佐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需注意语境区分,如“司马公尸居余气”中的“公尸”实为“公之尸”的拆分表述,与祭祀术语无关。
四、典型用例
- 礼仪场景:“享礼载终,公尸既起”(《乐府诗集》)
- 文献记载:“公尸嘉告”体现祭祀祝辞的传递功能(《诗经》)
建议在古籍研究中优先采用祭祀礼仪的释义,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民国拔葵去织般肠拔帜易帜砭鍼残编裂简等之订辑端谅独志范本废物焚燔辅车干烈高鸟歌哭挂肚牵心旱路鸿畅黄堥花丝佳手嘉旨晶体管计算机牢狱两情缱绻流光瞬息厘运乱灾没卫饮羽灭此朝食民情浓妆淡抹女媄呕家怕不待皮侯劈里巴拉千日红清晏穷诘扰惧申表圣慈手勑廋索太微贪憸桃花潭陶居士题疏同岁屠维望帝啼鹃相父蠁曶详正纤介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