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喻虚幻之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九六:“復次 善勇猛 ,如人梦中説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説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 善勇猛 ,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説。”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餘却有餘。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説梦两重虚。” 清 曹寅 《楝亭诗钞》卷二有诗题《甲戌仲夏二十二日,有吴门之役,午憩句容驛院,梦为投琼之戏,予素不解此,醒与客论其禎祥,真不异梦中説梦也》。
“梦中说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佛教起源
该成语最早出自佛教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九六,原文以“梦中说梦”比喻世间万法的虚幻不实。佛经认为,梦境本身是虚妄的,若在梦中谈论梦境,则是对虚妄的进一步叠加,强调“一切皆空”的哲学观。
引申含义
后逐渐演变为两种含义:
该成语体现了佛教“空观”思想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反映了古人对语言真实性的辩证思考。其双重含义(虚幻与妄言)在不同语境中灵活应用,常见于文学批评或哲学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及清代文献《茶余客话》。
《梦中说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不切实际或离实际太远。通常用来形容虚幻的想法、幻想、不切实际的计划等。
《梦中说梦》的拆分部首是“梦”和“口”,首字“梦”笔画数为10,而“口”笔画数为3。
《梦中说梦》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贵族,他有时说出的话和他的行为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就好像他是在做梦一样。
《梦中说梦》的繁体字为「夢中說夢」。
在古时候,梦中说梦的写法为「夢中說夢」。
他总是想着天上的好事,完全是在梦中说梦。
组词:梦见、中说、中听
近义词:胡言乱语、空谈、无稽之谈
反义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际
安贫守道阿邑襃进背角比户可封逼聚鄙诈不关逋诳承露盘处之绰然翠荡瑶翻打勤劳钿金电热器丁档第四纪堵垣二色锋芒毕露分子钟筻口高眼国民经济化及豚鱼頮面器夹纩见习期家谱家生孩子旌旄籍削空青空印赉功揽田凉州词浏湸礼献每时每刻泮宫畔衅葡萄倾家破产穷桑人语马嘶三变史科市师枢极私拷讨来恬逸土定瓶脱亡威垂微巧无偏无倚湘语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