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均监的意思、成均监的详细解释
成均监的解释
唐 代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新唐书·百官志三》:“ 垂拱 元年,改国子监曰成均监。”参见“ 国子监 ”。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网络扩展解释
“成均监”是中国唐代的官署名,主要与中央教育机构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成均监是唐代对国子监的短暂改称,主要用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国子监是古代最高教育管理机构,负责中央官学(如国子学、太学等)的行政事务。
2.历史背景与时间
- 改名时间: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将国子监更名为成均监。
- 恢复原名: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后恢复“国子监”旧称。
- 部分资料提到“光宅元年(684年)改名”(如),可能与历史记载差异有关,但主流文献以垂拱元年为准。
3.职能与地位
成均监延续了国子监的职能,主管国家教育、科举考试及人才培养,下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是唐代文化教育体系的核心机构。
4.名称来源
“成均”一词源自周代对大学的称呼,意为“均调教化”,后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代称。唐代沿用此名以彰显教育机构的传统地位。
5.扩展影响
- 高丽王朝(今朝鲜半岛)在1298年效仿唐代制度,将国子监改称“成均监”,后发展为韩国著名的成均馆大学。
- 浙江大学校歌“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中的“成均”也源于此典故。
参考资料说明:
- 关于改名时间,不同文献存在细微差异,可能与历史记载版本有关,但主流观点以垂拱元年为准。
- 若需更完整的历史脉络,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等权威史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均监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成均学宫的监察官或官职。下面是关于成均监的相关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笔画:成均监的部首是彳(走),笔画数为13。
2. 来源:成均监最早出现于《周礼·秋官·大司寇》一书中,指的是负责管理学宫的官员。后来,在明代朝廷建立的成均学宫中,成均监成为了学宫的监察官或官职。
3. 繁体字:成均監(注:该字为繁体字,请以简体字“监”为准)。
4. 古时候汉字写法:成均监的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特殊变化。
5. 例句:成均监对于学宫的管理起着重要的监察作用。
6. 组词:成均学宫、监察、官职。
7. 近义词:成均监的近义词可以是监察官、学宫监察员等。
8. 反义词:成均监的反义词可以是非监察官、不负责学宫监察的官员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