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抱衅的意思、抱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抱衅的解释

亦作“ 抱舋 ”。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负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唐 元稹 《海侄等书》:“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復,下未能减亲戚之飢寒,抱舋终身,偷活今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抱衅(bào xìn)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现罕用于现代汉语,其核心含义指自身怀有过错或罪责而招致灾祸,强调因内在过失导致外部不幸的因果关系。以下从词典角度分项释义:


一、字义分解

  1. 本义为“用手臂围住”,引申为“心怀”“承受”,如“抱愧”“抱憾”。此处取心怀、担负之意。

  2. 衅(xìn)

    原指古代祭祀时用牲畜血涂器物的缝隙,后衍生为罪过、争端、祸患之义,如“启衅”“寻衅”。


二、词义详解

  1. 负罪引祸

    指因自身过失或罪责而招致灾祸。

    例证:

    《陈书·始兴王伯茂传》:“夙怀忧慨,未忘俄顷,抱衅 偷生,以延未视。”

    (心怀忧愤,片刻未忘;身负罪责苟活,只为延续血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

  2. 蒙受灾殃

    强调被动承受因过失引发的灾难,含自责或无奈之意。

    例证:

    《晋书·王敦传》:“抱衅 阙廷,偷存视息。”

    (在朝廷身负罪责,苟且偷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语用特征


四、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负罪;带罪”,引《陈书》《晋书》例证。

  2. 《辞源》(修订本):

    注“衅”为“罪过”,“抱衅”即“负罪”。

  3. 《古代汉语词典》:

    明确释义为“自身有罪过而招致灾祸”。


“抱衅”是承载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观的典型词汇,其释义需紧扣“过—祸”的关联性,现代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网络扩展解释

“抱衅”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o xìn,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综合分析:


词义解释

  1. 核心含义
    指处于嫌疑危难之中或负罪,强调因自身行为或处境而陷入困境。例如《三国志》中曹植自述“臣自抱衅归藩”,即表达负罪归藩的愧疚感。

  2. 常见混淆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故意制造事端或挑衅他人”,但此释义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对“衅”字单独含义的误读。


出处与用法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谬百禽堡寨备乐庇赖不便道哺乳不扬猜惊春头摧拉大纛弹疽大天光吊装对天发誓掇子非举俸工丰膺甘冒虎口膏梁子弟公爷归槥好施呵嗔呵会合夥晦望惑挠急不可耐浄发集体户两上领莲花界利时丽黠麦蚜煤赭猛杀末失沐浴膏泽牛角之歌諐鄙强言乞措大亲表轻赋晴雨表綦溪痊较三姑六婆施琅收帐脱或晩歇万族闻识笑雷齘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