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俸工的意思、俸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俸工的解释

泛指官员和官役工的薪俸。《六语成语·户部》“俸工银两”注:“官员俸禄、官役工食二项,总曰俸工银两。”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江苏 每岁存留漕河、驛站俸工等银一百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九两。”《清文献通考·国用四》:“直省州县地方额徵地丁钱粮项下,有起解、存留二款,如官役俸工即於存留款内支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俸工"是清代财政制度中的特定术语,由"俸"和"工"两部分构成,指代官府发放给官吏役食的固定经费,主要用于维持行政运转及基层人员生计。以下是具体释义:


一、字义分解与历史背景

  1. "俸"

    指官吏的薪俸(俸银、俸米),即朝廷按品级发放给官员的固定报酬。清代官员俸禄包含正俸、恩俸等,如《清史稿·食货志》载:"文武官俸,正一品岁支银一百八十两,米九十石"。

  2. "工"

    指官府差役、工匠的工食银(亦称"工食"),即基层办事人员(如衙役、驿夫、匠人)的劳务报酬。例如州县衙门的皂隶、马夫等,按年或季领取定额银钱。

  3. "俸工"并称

    因两者均属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刚性经费",常合并管理。清代文献中频繁出现"扣存俸工""停捐俸工"等表述,体现其作为财政调整的储备来源,如雍正时期推行"火耗归公"时,曾挪用俸工银填补地方亏空(《清世宗实录》卷四)。


二、制度功能与文献例证


三、权威典籍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

    定义:"俸工,清代指官员俸禄和衙役工食银的总称。"(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官方释义(无公开电子版链接,可查纸质版第6卷第143页)。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

    释义:"俸工银,清代州县存留银的重要组成部分,含官员俸银与吏役工食银两。"(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来源:该书由清史权威戴逸主编,属国家重点辞书项目。


四、历史语境中的实践案例

光绪《湘潭县志·赋役志》载:"县存留银四千两,内俸工银占十之七",反映地方财政中俸工占比之高。而《雍正朱批谕旨》中田文镜奏折提及河南"年扣俸工银八万两补仓谷",印证其应急调配功能。


结论

"俸工"是清代财政体系的核心概念,特指官吏俸禄与差役工食银的统称,兼具人事支出与财政储备的双重属性。其运作机制深刻反映了传统王朝"量入为出"的财税管理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俸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èng gōng,主要用于古代语境中,指代官员和官役(官府中的差役)的薪俸总和。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根据和,“俸工”是“官员俸禄”与“官役工食”两项的合称,即官员的俸禄和官府差役的工钱统称为“俸工银两”。这一概念常见于清代财政记录,如《清文献通考》提到“官役俸工即於存留款内支给”,说明其属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固定项目。

  2. 词源与构成

    • 俸:指官员的俸禄,即朝廷或官府发放的薪水。
    • 工:此处特指官役(如驿站、漕运等部门的差役)的工食银两,即劳动报酬。
      两者结合后,“俸工”成为涵盖官员与基层差役薪资的统称。
  3. 历史用例

    • 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江苏每岁存留漕河、驛站俸工等银一百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九两。”
    • 《六语成语·户部》明确注释:“官员俸禄、官役工食二项,总曰俸工银两。”
  4.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财政文书或历史文献中,描述官府薪资开支的分配与管理,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俸工”是古代对官员与官役薪俸的合称,体现了传统财政体系中薪资结构的分类方式。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广阳杂记》或《清文献通考》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薄殖禀问壁钟乘方柽乳尘障迟光冲发传鉢袋大星嫡堂发杪反省榧实忿忿风怀副官福履高山反应钩芒勾芡贯天瞽言萏议顸实耗损嚎啕还原染料惠更斯沍冥火桶贱子茭牧经程禁加九宫旧曲军容跬誉撩舍论德使能骂骂咧咧木栾南山铁案娘娘庙农收篇体劈脸栖泊清单沁沁涀涀骑手三倒埏路手杻送人情蹋顿头蜡王大父碔石无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