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公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清 顾炎武 《悼亡》诗:“ 贞姑 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2).指岳父、岳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黄 入辞公姥。时诸郎皆他出,翁挽留以待其归, 黄 不听而行。”
“公姥”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称谓词,由“公”和“姥”两个单字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公”指丈夫的父亲(即公公),“姥”指丈夫的母亲(即婆婆),合称“公姥”表示公婆或翁婆的统称。例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一句,即用“公姥”代指焦仲卿的母亲,此处因语境省略“公”而单指“婆母”,体现了古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特点。
该词属于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亲属称谓体系,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被“公婆”“公公婆婆”等表述替代。从构词法分析,“公”为形声字(从八从厶),原指公正,后引申为对男性尊长的敬称;“姥”为形声字(从女母声),本义指老妇,特指夫母。二字组合遵循古代“从夫称”的伦理规范,反映了传统家庭结构中的尊卑秩序。
“公姥”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读音
现代汉语中通常读作gōng mǔ(参考、),但部分方言或古语中可能读作gōng lǎo(参考、)。
含义
文学典籍中的用例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方言口语(如部分北方方言中仍保留“姥”指代女性长辈)。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百舍重趼毙伤不相中材植物料差任槌饼玳瑁鱼儋耳翁搭子典明东京六姓缎匹库对口疽咄骂多元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分床同梦风琴感损官饭古初鬼车鸟桀跱惊定惊世絶俗寄锡蠲租拘问抗污树种科经可信恐灼酪浆丽泽龙蹏隆耀磨砻砥砺袍带丑喷筒青后轻秀求取染事散马休牛扫阁侍夜霜鸟随次吐葩亡奔无如五十三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巫云楚雨瞎胡闹险巾小臣小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