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疽的意思、对口疽的详细解释
对口疽的解释
见“ 对口 ”。
词语分解
- 对的解释 对 (對)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对酒当歌。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坣 )。对峙。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专业解析
对口疽,中医病名,指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因其发病部位与口相对,故名“对口疽”,又称“脑疽”、“项中疽”。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特征
对口疽是中医外科“痈疽”的一种,属阳证疮疡。其特点是:
- 位置:位于枕骨下方、后发际正中(督脉风府穴附近),与口腔前后相对。
- 形态:初起为粟米状脓头,红肿热痛,逐渐扩大溃烂,严重者脓头密集如蜂巢,范围可逾数寸。
- 病程:发展迅速,易向深部扩散,伴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若脓毒内陷可危及生命。
来源:《中医大辞典》定义对口疽为“生于项后发际正中处的有头疽” 。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
- 外感邪毒:风热、湿热邪毒侵袭项后,蕴结肌肤。
- 脏腑积热:过食辛辣厚味,致脏腑积热(尤以心火、肝胆火盛为主),火毒上攻。
- 正气亏虚:体虚或久病者气血不足,毒邪难泄,易内陷成险证。
来源:《外科正宗》指出:“对口疽生于项后,属督脉经,阳亢极热所致” 。
三、辨证分型与治疗
(1)实证(热毒炽盛)
- 症状:局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脓液稠黄,伴高热、口渴、便秘。
-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透脓。
- 方剂: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加减。
(2)虚证(阴虚火旺/气血两虚)
- 症状:疮形平塌,脓液稀薄,疼痛隐作,伴低热、乏力。
- 治法:滋阴降火或补益气血,托毒外出。
- 方剂:竹叶黄芪汤(阴虚)、托里消毒散(气血虚)。
来源:《中医外科学》将对口疽分为实证与虚证论治,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
四、外治法与调护
- 初起:金黄膏外敷消肿;
- 成脓:十字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 溃后:九一丹提脓祛腐,生肌散收口。
- 调护:忌食辛辣发物,保持疮口清洁,避免挤压。
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详述了切开引流与丹药外敷的操作规范 。
五、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称其为“项痈”或“枕部痈”,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个毛囊及皮下组织引起,需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指出:“对口疽相当于西医的项部蜂窝织炎或痈” 。
注:以上内容综合中医典籍及权威工具书,释义符合专业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对口疽是中医外科中的一种病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对口疽指生于脑后项部正中的痈疽,因其位置与面部口腔相对而得名。根据具体发病部位可分为正对口疽(位于督脉经)和偏对口疽(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两种类型。
病因与症状
- 病因:多因湿热之邪结聚,或积热、湿毒上壅所致。
- 症状:
- 顺证:疮形高肿,根盘红肿,易化脓、易溃烂。
- 逆证:疮形平塌散漫,难溃难愈,可能与肝肾阴虚、火邪内攻有关,严重时可毒邪内陷脑髓,危及生命。
历史文献记载
- 明代《外科正宗》记载:“对口疽,太阳湿热结聚而成,高肿易脓易腐”。
- 《灵枢》称其为“脑烁”,《华佗神医秘传》则称“脑后痈”。
治疗与预防
-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中药方剂如五味消毒饮。
-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湿热环境,及时处理皮肤感染。
其他说明
部分资料将“对口疽”解释为成语(指言辞恰当无疏漏),但此用法较为少见,主流含义仍为中医病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方剂或古籍原文,可参考《外科正宗》或中医临床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匈帝国敝帏不能赞一词蚕人策试丑名法锦放言高论風颮风雨凄凄咯噔龟缩横见侧出讙乐化覃伙种扈游简罢鉴达瞯摸金鸱静存巾帓激怒肌腴踡蹜疽肠料草陋宇明公谟烈末嬉批捍奇锋乞教劝引入民杀胚眚慝神民水若黍民说来道去宿垢稣舒天老爷同罗通赡外祟王道五尺童子污七八糟无知妄作鲜浓骁媒小司寇消算孝悌忠信邪皮子希留合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