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奉。 宋 洪巽 《旸谷漫录》:“京都中下之尸,不重生男。每生女……则随其资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採拾娱侍,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那四司六局祗应供过的人,都在堂下,甚次第。”
“供过”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和发音来区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供认过错或罪行(gòng guò)
指犯罪嫌疑人或犯错者主动承认错误或罪行的行为。该用法强调勇于面对错误、承担责任的态度,常见于法律或道德层面。例如:“在审讯中,他最终供过,承认了所有犯罪事实。”
侍奉、供职(gōng guò)
古代用法,指侍奉主人、官府或从事某项职务。例如宋代文献中提到的“供过人”即指专职侍奉的仆役,元代杂剧《酷寒亭》中“卖酒饶供过”也指服务他人。
法律/道德层面(gòng guò)
历史/古代用法(gōng guò)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宋代洪巽《旸谷漫录》或元代杂剧《酷寒亭》。
《供过》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供认错误并表明悔过的意思。它表示一个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过失。
《供过》的拆分部首为“曰”和“分”,它的笔画数为8画。
《供过》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司法制度。在古代,法官审判案件时,被告人常常会被追问是否供认自己的过错,如果被告人承认错误并表示悔过态度,法官可能会对其从轻发落。这样的判决被称为“供过”,后来人们引申该词表示一个人承认错误并表示悔过的意思。
《供过》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供過」。
古代《供过》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它的古字形为「供過」。其中,過字的「辶」字旁表示行走的意思,象征着一个人走出错误,迈向正道。
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于是他勇敢地《供过》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供认、过错、悔过
坦白、忏悔、认错
否认、抵赖、辩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