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件。 明 张居正 《请重修<大明会典>疏》:“典章法度,不无损益异同,其条贯散见於简册卷牘之间,凡百有司,艰於考据。”
(2).指批阅文件。谓官员从事公务。 清 阮元 《<山左金石志>序》:“ 元 以山左卷牘之暇,卽事考览。”
"卷牍"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和语义演变两个维度解析:
一、本义与词素分解 "卷"最初指古代竹简或帛书卷曲成筒状的形制,《说文解字》释为"膝曲也",后引申为书籍计量单位,如《汉书·艺文志》载"《尚书》二十九卷"。"牍"原指书写用的木片,《急就篇》注"牍,木简也",后泛指公文、文书。二者组合后,"卷牍"特指成卷的官方文书或典籍,如《隋书·经籍志》载"凡五经子史,合三千七百余卷,皆赤轴青纸,束带华牍"。
二、语义扩展与运用
三、文化意象解析 在《文心雕龙·史传》中,刘勰提出"居今识古,其载籍乎",强调卷牍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性。这种意象在张怀瓘《书断》评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的记载中,更凸显古代卷牍的文化价值。
“卷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àn dú,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文件
指古代文书、典籍或官方记录的统称,常用于描述成卷的文献资料。
批阅文件(引申为公务活动)
代指官员处理政务的行为,强调与文书相关的职务工作。
该词既指具体的文书载体(如成卷的档案),也引申为官员处理政务的抽象概念,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公务场景的描述。例如,现代可类比为“案牍劳形”中的“案牍”,均强调文书工作的繁复性。
标轨避贤常熟市车辆厂斥斥持家鸱视虎顾传癖垂典凑腔大规模答司马谏议书提溜斗抢犯而勿校防军反目蜚声風瘧甘脃行同狗彘红袂黄腾腾花子胚沪剧简写惊鸿艳影矜赈酒吧俊才凯风郎曹滥货量瓶漫澶满假梅红辔勒黔驴技孤潜珍七宝弃恶青头倾献秋蟫缺水曲栏撒骚放屁撒水拿鱼术士冠所宜夙殒炜然五石吴公五杀吴市之箫相沿霞霄蟹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