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雕凿。《说郛》卷六五引 宋 宋汴 《采异记·铭记》:“后列数树如前者,其鐫鑱之工,妙絶于世。”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一·前知事迹》:“得石墓一所,灵座花臺,莲花灯碗,皆青石为之,鐫鑱絶妙。”
(2).开掘。 严复 《论世变之亟》:“夫天地之物产有限,而生民之嗜欲无穷,孳乳浸多,鐫鑱日广,此终不足之势也。”
(3).刻画;描写。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若使乘酣骋雄怪,造化何以当鐫劖。” 梁启超 《广诗中八贤歌》:“放言玩世 曾魥庵 ,造物无计逃鐫鑱。”
“镌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雕凿
指用工具在硬质材料(如石头、金属)上雕刻或凿刻。例如《说郛》记载宋代宋汴描述雕刻工艺“镌镵之工,妙绝于世”,明代郎瑛也提到石墓装饰“镌镵绝妙”。
开掘
引申为挖掘或开垦,常用于描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以此比喻资源消耗:“镌镵日广,此终不足之势也”。
刻画与描写
在文学中比喻用文字精细描绘事物。唐代韩愈诗句“造化何以当镌劖”即用此意,宋代郭印的“妙处镌镵应鬼泣”也形容诗文刻画入微。
补充说明: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诗词,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异体字“镌劖”可能因形近混淆,但核心含义一致,均强调精细的雕刻或描写动作。
《镌镵》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雕刻神像或饰物。它通常用来形容雕工精细、繁琐。
《镌镵》的部首是“金”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金字,并且包含有22个笔画。
《镌镵》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金属制品来制作神像或者饰物。为了让这些物品更加精美和独特,人们会进行雕刻和刻纹的加工。因此,诞生了《镌镵》一词。
《镌镵》的繁体字为「鐫鑱」。
古代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但《镌镵》的古时候写法依然保持了较为相似的形态。古代《镌镵》的写法为「鐫䥓」。
他用精细的雕刻技艺把神像给镌镵出来。
镌字学、镌刻、镌刻家、镌版、镌铭、镌刻艺术
雕刻、雕琢、雕塑、刻划、刻画
粗糙、简陋、无艺术感、未加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