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上帝位。《南齐书·孔稚珪传》:“伏惟陛下躡历登皇,乘图践帝。”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伏惟皇帝陛下,祥摛戴玉,拓地轴以登皇;道契寝绳,掩天紘而践帝。”
“践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àn dì,其核心含义是“登上帝位”,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践”有“履行、登临”之意(如“践祚”指即位),而“帝”指帝王。组合后表示通过仪式或行动正式成为皇帝,掌握最高统治权。
历史语境
多用于描述君主即位的过程,例如《南齐书·孔稚珪传》提到“乘图践帝”,指皇帝顺应天命登基。唐代骆宾王的《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中也有类似用法。
现代比喻
现代语境中,该词可引申为“在某一领域达到顶峰”,但此用法较少见。
其他解释争议
部分资料(如)提到“践帝”有“蔑视皇权”的含义,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特定典故混淆,需谨慎参考。
“践帝”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即位,强调权力获得的正式性与神圣性。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南齐书》《骆宾王文集》等古籍原文。
践帝,是一个汉字词汇,包含两个部分:践和帝。其中,践是指踩踏、踏上的意思,帝是指君主、天子的意思。
践帝的拆分部首分别为足(zú)和帛(bó)。足表示与脚相关的意思,帛表示与衣物相关的意思。
践帝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在古时候,帝王征服其他部落或国家后,会进行践踏的仪式,以显示自己的统治权威,以及对被征服者的屈服。践帝一词源于这样一种仪式。
践帝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踐帝」,笔画依然是13画。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经历了演变。而《践帝》这个词在古时候的书写方式也有一定变化。具体而言,「践」的古代写法为「蹇」,「帝」的古代写法为「弟」。
以下是一个例句,用来展示「践帝」这个词的用法:
他不敢违抗统治者的意志,践帝之礼,展示忠诚。
以下是一些与「践帝」相关的词汇:
组词:践踏、帝王、君主
近义词:蹂躏、藐视
反义词:尊崇、敬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