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典章;朝廷法典。 明 于慎行 《易谥疏》:“足以慰九原之忠魂,而彰往劝来,有以定万世之公典矣。” 明 屠隆 《綵毫记·拜官供奉》:“荐贤为国,朝庭公典,岂是私恩,何报之有。”
关于“公典”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
基本含义
指国家或朝廷制定的正式法典、典章制度,强调其权威性和公共性。由“公”(公开、公正)和“典”(准则、法则)组合而成,代表被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
文献例证
明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如于慎行《易谥疏》提到“定万世之公典”,指确立国家法典的恒久性;屠隆《綵毫记》中“朝廷公典”则强调其作为官方制度的非私恩性质。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权威性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部分网络释义存在重复或简略问题,需结合古籍用例理解其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中的使用实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制度研究文献。
《公典》一词是指公正、公平、公正公平的意思。
《公典》的部首是“八”(bā),拆字后只有一个笔画。
《公典》一词源自于古汉语,形容公正廉明、正派直言的法规、制度或人物。
《公典》的繁体字为「公典」。
古代《公典》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常见的写法为「公典」。
1. 他一直秉持公典,毫不让步,被大家称为廉洁之人。
2. 这个法律条款是社会公典,必须严格执行。
公正、规典、法典、公正公典
公平、正直、公道、正义
不公、不正、不公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