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夷馆的意思、四夷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夷馆的解释

(1). 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永桥 以南, 圜丘 以北, 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 ,二曰 燕然 ,三曰 扶桑 ,四曰 崦嵫 。”

(2). 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 、 女直 、 西番 、 西天 、 回回 、 百夷 、 高昌 、 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 、 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夷馆是明清时期中央政权设立的专职翻译机构,其核心职能为处理边疆民族及周边国家的外交文书与语言沟通事务。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制度史分册"记载,该机构始设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初辖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设八百、暹罗二馆,形成"十馆"建制。

在学术研究层面,四夷馆承载着多重历史价值:其一,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外交翻译机构,开创了官方系统培养译员的先例,其编纂的《华夷译语》系列文献成为研究明清民族语言和域外文字的重要语料库(见中华书局《四夷馆考》校注本);其二,该机构通过《四夷馆则例》等规章建立翻译考核制度,规范了外交文书的译写格式;其三,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称"四译馆"后,职能扩展至培养通晓多种语言的官员,为维护边疆稳定提供人才支撑。

据《明会典》卷221记载,四夷馆译字生需通过三年严格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授予"译字官"资格,其翻译作品需经翰林院学士校勘后才能呈报朝廷。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文书翻译的严谨态度,其运作模式对当代翻译学研究仍具参考价值(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论丛》)。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四夷馆”的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学术资料,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历史沿革

  1. 北魏时期的四夷馆
    北魏时在洛阳城南设立四夷馆,主要用于安置归附中原的边疆民族和邻国使者。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该馆分为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部分,具有外交接待功能。

  2. 明朝的翻译与教育机构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正式设立四夷馆,隶属翰林院,后改由太常寺管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官方设立的翻译及外语人才培养机构,旨在应对朝贡贸易和外交需求,尤其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大量翻译人才。


二、职能与机构设置

  1. 翻译与文书处理
    四夷馆负责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如蒙古、女真、缅甸、暹罗等)的往来文书,并编纂《华夷译语》等语言教材。

  2. 分馆与语种
    初设八馆:鞑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藏)、西天(梵文)、回回(波斯)、百夷(傣)、高昌(维吾尔)、缅甸,后增八百(掸族)、暹罗(泰)二馆,共涵盖10种语言。


三、教学与影响

  1. 教学模式
    馆内设译字生(学生)和通事(翻译官),部分语种聘请外籍教师,如缅甸馆的云清等六人终身执教。

  2. 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外国语大学”,四夷馆推动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并为明清外交体系奠定了基础。乾隆年间并入会同四译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裁撤。


四、总结

“四夷馆”一词在历史中具有双重含义:北魏时为外交宾馆,明代起演变为翻译与教育机构。其设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多语言人才的需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别人正在浏览...

笔花谄竞彻棘秤匠成三破二辍翰大寝非方腐精更戍赓响古典恒沙数鸿恩鸿远花鞴扇荒湛欢语晖采麾钺浑身监市椒杯交战国机会景物镌阶考按苛殃库贮炼字禄禄没事找事冥感抢行清旦秋瑾羣憸人生路不熟腮帮三面神凤释藏十行尸首睡乡探案贪婪无厌桃夭之化兔苑顽块违意文伯文鼎闻孙下落相见孝恪洗尘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