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永桥 以南, 圜丘 以北, 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 ,二曰 燕然 ,三曰 扶桑 ,四曰 崦嵫 。”
(2). 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 、 女直 、 西番 、 西天 、 回回 、 百夷 、 高昌 、 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 、 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关于“四夷馆”的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学术资料,可综合解释如下:
北魏时期的四夷馆
北魏时在洛阳城南设立四夷馆,主要用于安置归附中原的边疆民族和邻国使者。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该馆分为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部分,具有外交接待功能。
明朝的翻译与教育机构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正式设立四夷馆,隶属翰林院,后改由太常寺管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官方设立的翻译及外语人才培养机构,旨在应对朝贡贸易和外交需求,尤其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大量翻译人才。
翻译与文书处理
四夷馆负责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如蒙古、女真、缅甸、暹罗等)的往来文书,并编纂《华夷译语》等语言教材。
分馆与语种
初设八馆:鞑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藏)、西天(梵文)、回回(波斯)、百夷(傣)、高昌(维吾尔)、缅甸,后增八百(掸族)、暹罗(泰)二馆,共涵盖10种语言。
教学模式
馆内设译字生(学生)和通事(翻译官),部分语种聘请外籍教师,如缅甸馆的云清等六人终身执教。
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外国语大学”,四夷馆推动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并为明清外交体系奠定了基础。乾隆年间并入会同四译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裁撤。
“四夷馆”一词在历史中具有双重含义:北魏时为外交宾馆,明代起演变为翻译与教育机构。其设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多语言人才的需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四夷馆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四夷”和“馆”两个部分组成。
四夷是指古代中华民族以外的四个民族,即东方的夷狄、南方的夷蛮、西方的夷戎和北方的夷貉。这个词在古代用来泛指外族民族。
馆是指提供住宿、食宿、娱乐等服务的场所。
将“四夷”和“馆”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四夷馆”这个词。四夷馆原指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
“四夷馆”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
“四”字的部首为“囗”,总计四笔。
“夷”字的部首为“大”,总计三笔。
“馆”字的部首为“饣”,总计八笔。
“四夷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中国通常以中央帝国的地位对待周边的外族民族。他们会派遣使者前往四方国家,与外族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为了接待这些外国使者,特别建立了四夷馆。
在繁体字中,四夷馆的写法略有变化,如“四”字的上方多了一个横折,写作“肆”;而在“馆”字中,“饣”部变为“食”部,写作“館”。
古时候,“四夷馆”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四夷馆”就已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的汉字写法可能已经发生变化。
以下是“四夷馆”这个词的例句:
1. 作为外交使团的一员,他的使命是前往四夷馆与外国使者会谈。
2. 这座城市有一个庞大的四夷馆,是处理外交事务的重要场所。
一些与“四夷馆”相关的词语:
1. 四方国家、四邻异域、外族使者、外交关系
一些与“四夷馆”意思相近的词语:
1. 使馆、*********、外事处、外交场所
一些与“四夷馆”意思相反的词语:
1. 国内、内政、内务、国内使团
哀哀父母白眉赤眼白蚁争穴避殿成群打伙川渚楚舸单用悼没燔尞凤卜凤姿敷寻根深叶茂个体经济官样闺声骨髓汉调毁刺诲化讲解极路谨脩硜硜岿峗拦子马流水作业法楼道驘军曼泽眇冲米渖逆奄炮宰泼胡情亲瞿陵屈漾弱息如水赴壑上科烧天火把麝煤神明十部湿风寿联数学课私曲思意损上益下泰祖天飞田毛天魔外道踢飞脚停水同羁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