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朴斫之材的意思、朴斫之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朴斫之材的解释

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朴斫之材"是汉语中兼具本义与引申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本义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斫",其中"朴"指未加工的木材(《说文解字》释为"木素也"),"斫"为砍削动作,《汉语大词典》将其整体解释为"治理木材"。此处的"材"特指具备加工潜质的原木,需经匠人砍削方能成器。

二、哲学引申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申为"质美而未学者",将木材的自然属性投射到人才培养领域。这种比喻源自中国古代"以物喻人"的思维传统,强调原始资质与后天雕琢的辩证关系,与《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的育人理念形成互文。

三、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比喻资质淳朴但需雕琢培养的人才",着重强调三个要素:①本质的淳朴性 ②可塑性 ③培养必要性。这种释义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传统,保留词源特征的同时赋予现代教育内涵。

四、使用场域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教育评论或人才评估领域,《辞源》标注其常见搭配为"堪称朴斫之材""不失为朴斫之材",常作为前置定语出现,带有肯定基础素质、期待后续发展的语用特征。其使用频率在学术文献中高于日常口语,体现着汉语成语体系古今演变的典型轨迹。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6.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商务印书馆,2015.

网络扩展解释

“朴斫之材”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经过初步加工但尚未完全成器的材料,比喻具备潜力但尚未完全展露才能的人或事物。其核心含义强调“未完成态”,需进一步雕琢。

2. 出处与典故
源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仲尼似丧家之狗,公旦类朴斫之材。”。其中“公旦”即周公旦,以他为例说明即便贤能之人,若未遇时机或未充分历练,也可能像未雕琢的木材般未被世人察觉价值。

3. 用法与语境

4. 相关拓展
该成语与“璞玉浑金”“大器晚成”等词有相似意境,但更强调“已进行基础加工”的中间状态。例如提到周公德才兼备却因外表朴素被比作朴斫之材,说明内在潜力需通过实践显现。

参考资料:可通过《抱朴子》原典()或成语词典()查阅更详尽的古文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拜发白鹤卧雪瘪子宾星漼澯倒退打礮敌忾同仇封官许愿奉央构衅怪幻古典经济学鬼狐由国狱古味寒塞盒饭画土分疆洄溯回嘴胡哨家畜简格酱蒙角灯浇激夹片夹纸灯笼际会风云畸形寇边宽松六问三推鸾枝花矛渝谬沴男觋牛子牌叛附偏巧纰疏齐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丧室涉猎蛇矛盛族陶白套套陶瓦腾踔天乙天字一号途径万端王业猥大委使乌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