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坡陀 ”。1.山势起伏貌。 唐 杜甫 《北征》诗:“坡陀望 鄜畤 ,巖谷互出没。” 宋 苏轼 《次前韵答马忠玉》:“坡陀巨麓起连峯,积累当年庆自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书巢 尤长五古,《途中望二华》云:‘……数里渐逶迤,坡陀相错互。’”
(2).不平坦。 唐 韩愈 《记梦》诗:“石坛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颜肘拄座。”
(3).山;山坡。 明 李东阳 《灵寿杖歌》:“下可涉园径,上可凌坡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厦门砖刻》:“夜坐,见篱外坡陀有光……因掘地,很古砖。”
“坡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结合古代诗文用例可更直观理解其用法:
同“坡陀”或“陂陀”
指地势起伏不平的状态,常见于古文描述地形。例如严复译《天演论》中“散见坡陀起伏间”即用此意。
山势起伏貌
形容山脉连绵、高低错落之态。如杜甫《北征》诗句“坡陀望鄜畤,巖谷互出没”,苏轼《次前韵答马忠玉》“坡陀巨麓起连峯”均以“坡陁”描绘山峦层叠的景象。
地面不平坦
韩愈《记梦》诗“石坛坡陀可坐卧”中,用“坡陀”形容石坛表面的凹凸不平。
泛指山或山坡
明代李东阳《灵寿杖歌》“上可凌坡陁”及清代王士禛《厦门砖刻》记载“篱外坡陀有光”,均以“坡陁”指代山坡地形。
需注意,“坡陁”与“陂陀”为异形词关系,古籍中常混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以上释义综合自多个古代诗文用例及词典解释。
《坡陁》(pō tuó)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山坡下的低洼地带,多用于农田中描述地形。
《坡陁》的拆分部首为“土”和“阜”,拆分后的笔画数量为11画。
《坡陁》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其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尔雅》一书中,用于描述地形。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农民们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给农田取名,以便更好地进行农耕。
《坡陁》的繁体字为「坡陀」。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坡陁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古时候坡陁的写法为「坡」字下面加一横,表示低洼的地形。
1. 农田中的坡陁是蓄水的好地方。
2. 山坡下的坡陁适合种植水稻。
坡陁地、坡陁田、坡陁坡、坡陁地貌
低洼地、坡谷、沟壑
高坡、山脊、岗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