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舂的意思、高舂的详细解释
高舂的解释
日影西斜近黄昏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渊虞 ,是谓高舂;至于 连石 ,是谓下舂。” 高诱 注:“高舂,时加戍,民碓舂时也。” 刘文典 集解:“《初学记》引注云:‘言尚未冥,上蒙先舂,曰高舂。’” 南朝 梁 王僧孺 《为韦雍州致仕表》:“高舂之景一斜,不周之风忽至。” 唐 皎然 《浮云》诗之三:“浮云浮云,集於高舂。高舂濛濛,日夕之容。” 清 赵翼 《遣兴》诗之三:“折坂未登车倒退,游山正好日高舂。”
词语分解
- 高的解释 高 ā 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耸。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瞻远瞩。 高度:他身高一米八。 等级在上的:高级。高考。 在
- 舂的解释 舂 ō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舂米。舂药。 笔画数:; 部首:臼;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高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时间划分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高舂(gāo chōng)指日影西斜、接近黄昏的时段,相当于现代时间的戍时(约19:00-21:00)。这一说法源自《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日﹞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
词源与文化背景
- 时间节点:古人将黄昏前的高舂与黄昏后的“下舂”对应,前者为日落后天色未完全昏暗的劳作时间,后者则天色已暗。
- 劳作关联:高诱注解《淮南子》时提到“民碓舂时也”,说明此时是百姓舂米(谷物脱壳)的时段,可能与农耕生活节奏有关。
- 文学引用:南朝梁王僧孺《为韦雍州致仕表》中“高舂之景一斜”等句,可见该词多用于诗文,带有古典意象。
常见误读
- 部分资料(如)提到“高舂”与早晨相关,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主流解释仍以黄昏时段为准。
“高舂”是古代黄昏前后的时间代称,既反映农耕社会的劳作习惯,也承载了诗文中的时间意象。需注意结合上下文区分其具体指代。
网络扩展解释二
《高舂》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它有着特定的意思和用法。下面是对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简要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
《高舂》由两个部首组成:上面的部首是“高”(读音gāo),它有3个笔画;下面的部首是“舂”(读音chōng),它有8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高舂》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经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我们可以找到《高舂》的不同形式。然而,在现代汉字书写中,通常使用简化字体。
例句:
1. 《高舂》这个词是指古代用于磨粮食的一种工具。
2. 小明正在使用《高舂》磨碎玉米。
组词:
一些与《高舂》相关的组词包括高台、高跟鞋、舂米等。
近义词:
一些与《高舂》近义的词语包括磨粉、研磨、碾碎等。
反义词:
《高舂》的反义词可以是不磨、不碾、不舂等。
希望这些简要介绍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