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哀的意思、告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哀的解释

(1).诉说痛苦哀伤。《诗·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郑玄 笺:“告哀,言劳病而愬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仲舒 专儒, 子长 纯史,而丽縟成文,亦诗人之告哀焉。”

(2).乞求可怜;请求疼爱。《中国歌谣资料·牵牛花》:“张家去求情,李家去告哀。” 沙汀 《丁跛公》:“待到后来,就是两三个时常跟父亲登茶馆的孩子,一望见他那老是半张开着,留神着什么似的阔嘴,也会做出一种告哀的神情,用乳声哼道:‘您,老,人家,怎么咯……’”

(3).报丧。《周书·赫连达传》:“及 岳 为 侯莫陈悦 所害……﹝ 达 曰﹞‘ 达 请轻骑告哀。’” 唐 于鹄 《哭王都护》诗:“告哀乡路远,助葬戍城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安南纳款》:“又七年而 惟潭 死,子 惟新 袭位,不告哀,不入贡,亦不请封,詔命詰责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告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动词短语,其核心含义指向他人陈述悲痛之事,尤指因遭遇重大不幸(如丧亲、灾祸等)而表达哀伤、祈求怜悯或帮助。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规范性和仪式感。

从语义结构分析,“告”指陈述、告知,强调行为的主动性;“哀”则指悲痛情绪本身,二者结合形成“以哀情相告”的完整意义。例如《诗经·小雅·四月》中的“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便以诗歌形式传递悲怆之情。《后汉书·应奉传》记载的“秋田乎畅,慨然告哀”则展现了士人阶层运用该词表达群体性哀痛的典型场景。

在用法特征上,“告哀”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古代奏疏、悼文等正式文体。如宋代李纲《议国是》中“官吏士民相与告哀”,反映其在政治文书中的运用。明代归有光《与赵子举书》所述“不敢辄以告哀”,则揭示了该词在使用时的礼仪分寸。

与近义词“诉苦”“乞怜”相比,“告哀”更强调情感表达的庄重性与正当性。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云告者,谓下告上之辞”,突显其语义中隐含的等级关系特征。这种语言现象折射出古代社会伦理秩序对言语行为的深刻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告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析:

  1. 诉说痛苦哀伤
    源自《诗经·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郑玄注解为“言劳病而愬之”,即通过言辞表达内心的困苦与悲伤。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亦提到,董仲舒和司马迁的文风虽不同,但都继承了“诗人告哀”的传统,强调以文字传递哀痛。

  2. 乞求怜悯或疼爱
    这一用法多见于民间语境,如《中国歌谣资料·牵牛花》中“张家去求情,李家去告哀”,体现通过哀诉争取同情。现代作家沙汀在《丁跛公》中描写孩童“做出一种告哀的神情”,进一步印证了该词在口语中的情感表达功能。

  3. 报丧
    作为古代礼仪用语,“告哀”指正式通知他人丧事。例如《周书·赫连达传》记载“达请轻骑告哀”,唐代于鹄《哭王都护》诗云“告哀乡路远”,均指传递丧讯的行为。明代文献中亦有“不告哀”被视为失礼的记载。

该词兼具情感表达与社会功能,既可指个人情感的倾诉,也可用于特定仪式场景。其古典用例多见于文献,现代使用则偏向文学化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邦灋不平等条约仓黑尘途粹器殚屈殿省彫焕底贡动蛮东钱逗遛耳染目濡纺纑方马方言饭盂负重含污功德冠古过目不忘恨之入骨浑奥将军箭积冱咀嚼拘领犒功渴骥焜耀寥翘乱萌瞒心昧己南米拟经旁资旆旌平一疲拙启明星侵突觩角奇缘三首国三一三十一三注三唱商岭设戟绳河深入深文巧诋矢盟鼠舞私和塔布囊餧饲闻鸡起舞夏政泄慢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