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三唱的意思、三注三唱的详细解释
三注三唱的解释
唐 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新唐书·选举志下》:“又故事,必三銓、三注、三唱而后拟官。”《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故事,兵、吏部尚书知政事者,选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过门下省审,自春及夏,其事乃毕。”
词语分解
- 三注的解释 .三次瞄准。《晋书·宣帝纪》:“ 爽 帐下督 严世 上楼,引弩将射帝。 孙谦 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三宗赌注。如:我们怎么倒稳吃三注呢?
- 三唱的解释 见“ 三注三唱 ”。
专业解析
"三注三唱"是中国古代韵书(如《广韵》)中用于标注汉字读音的一种特殊方法,属于反切注音法的具体应用形式。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一、基本释义
-
“三注”
指在韵书中为一个汉字标注的三个关键信息:
- 反切上字:决定声母(如“古”代表声母g-)。
- 反切下字:决定韵母和声调(如“红”代表韵母-ong及平声)。
- 直音或同音字:直接标注一个同音字(如“东”),作为反切的辅助或验证。
- 来源: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14年重排版)第四章“等韵学”对反切构成有详细阐述。
-
“三唱”
指在诵读或教学时,为了准确掌握该字的读音,需要将反切过程清晰地“唱读”出来,通常分三步:
- 先读反切上字(取其声)。
- 再读反切下字(取其韵和调)。
- 最后合成读出被注字的音。
- 来源: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版)在介绍反切拼读方法时提及“唱读”的传统。
二、语言学机制
- 反切原理: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出第三个字的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三注”提供了完整的拼读信息,“三唱”则是实践拼读的步骤。
- 直音作用:直音字(同音字)作为辅助标注,帮助使用者直观确认读音,尤其在反切用字生僻或古今音变时尤为重要。
- 来源: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详细分析了《切韵》(《广韵》前身)的反切系统及标注方式。
三、现代应用与价值
- 音韵学研究:“三注三唱”是解读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广韵》音系)的关键钥匙,对汉语语音史、方言学、诗词格律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古籍阅读:掌握此方法有助于准确诵读和理解古代文献、韵文。
- 来源: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年)利用反切原理进行古今音对比,体现了其现代学术价值。
结论:“三注三唱”是传统韵书(以《广韵》为代表)标注汉字读音的核心方法,“三注”提供声、韵、调及直音信息,“三唱”则是拼读实践过程,共同构成了中古汉语音韵学的基础工具。其原理严谨,对后世汉语研究影响深远。
(注: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均收录“反切”词条并解释其原理,但未直接收录“三注三唱”词条。其具体内涵需依据音韵学专著及对《广韵》等韵书体例的研究进行阐释。建议查阅《广韵》原书影印本或校注本以观其详。)
网络扩展解释
“三注三唱”是唐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一项程序,主要用于六品以下官吏的任命。其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该词源于唐代选官制度,指通过“三次注名”和“三次唱名”的流程确定官员职位。主要步骤包括:
- 初选考核:候选者需通过书判(文书写作与法律判断)考试,并接受面试以观察言谈举止。
- 拟官注籍:通过考核者被拟定官职并登记入册,称为“注”。
- 三唱上报:名单需三次唱名确认,最终由门下省上报皇帝,依旨正式授官。
历史背景
- 制度出处:记载于《通典·选举志三》及《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反映了唐代选官的严谨性。
- 流程耗时:从春季到夏季才能完成,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
常见误解
需注意,部分解释(如)误将其与音乐术语混淆,实为行政程序术语,与音乐无关。
“三注三唱”是唐代中下级官员选拔的核心流程,强调考核、审核与皇权集中的结合,是研究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凹版稗子波光粼粼拆线称借翀举担惊忍怕低俗砥柱髶发阏与腹侮敷蕍干断干革隔阳公台关陇鬼皂荚黑痣横过化度幻视华篇汇族昏酣惛惛渐包监牒疆畎鉴昭节士霁氛金刃可虞矿井撩钩丽口沥款路亶论辟鹿浅民殷国富闹扫髻泥泞旗靡辙乱清教然不扫光社稷生民升跻释旅瘦悴睡袋袒服唐突西子五衰晓行夜住谢鲍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