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注三唱的意思、三注三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注三唱的解释

唐 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新唐书·选举志下》:“又故事,必三銓、三注、三唱而后拟官。”《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故事,兵、吏部尚书知政事者,选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过门下省审,自春及夏,其事乃毕。”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注三唱”是唐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一项程序,主要用于六品以下官吏的任命。其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该词源于唐代选官制度,指通过“三次注名”和“三次唱名”的流程确定官员职位。主要步骤包括:

  1. 初选考核:候选者需通过书判(文书写作与法律判断)考试,并接受面试以观察言谈举止。
  2. 拟官注籍:通过考核者被拟定官职并登记入册,称为“注”。
  3. 三唱上报:名单需三次唱名确认,最终由门下省上报皇帝,依旨正式授官。

历史背景

常见误解

需注意,部分解释(如)误将其与音乐术语混淆,实为行政程序术语,与音乐无关。

“三注三唱”是唐代中下级官员选拔的核心流程,强调考核、审核与皇权集中的结合,是研究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注三唱

「三注三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评判时需经过三次注目三次唱名,表示要仔细审慎地评定和确认。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注三唱」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口」,分别表示语言和说话。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则,「言」的笔画数是7,「口」的笔画数是3。

来源

「三注三唱」最早出自明代杨时的《三注三唱》,用来指导评判案件时的程序和方式,确保评判公正。后来,这个成语逐渐引申为表示评定和确认时的慎重态度。

繁体

「三注三唱」的繁体写法为「三註三唱」,保留了原始的字形风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三注三唱」这个成语的写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致上仍然是以「三注三唱」表示。

例句

他在处理案件时总是三注三唱,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组词

组词中常用到「三注三唱」的词语有: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断、三思而后言等。

近义词

「三注三唱」的近义词有: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断、三思而后表、审慎评定等。

反义词

「三注三唱」的反义词有:草率从事、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等。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斗之才不义之财才操宠号椎鲁朴钝蹴瓶伎大家夥盗贩电焊调开钓文鈎对字恩家法定计量单位分儿够劲勾肆龟焦过轨花生仁嘉瓜简达叫啕藉令金鼇近理鸠七咤崛峙抗庄连长列荣栗色陇海髦头梅驿蒙蒙弥亘命定冥谈馁匮披拣欺弄穷壤荣叟三日曲水三云色夷歃盟沈没失负十个光棍九个倔受看四空四气同调杌杌悟宗谐调亵翫泄泄沓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