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五尺之僮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孟子·滕文公上》:“从 许子 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朱熹 集注:“五尺之童,言幼小无知也。” 汉 董仲舒 《粤有三仁对》:“是以 仲尼 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 晋 李密 《陈情表》:“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亦省作“ 五尺 ”。《战国策·楚策二》:“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清 魏源 《子思子章句序》:“ 尼 门五尺所言,要非霸世所得闻者。”参阅 明 陆深 《春风堂随笔》。
“五尺之童”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未成年的儿童。因古代尺短(周代一尺约19.9厘米),五尺约合现代1米,故以此代称身高较低、年龄较小的孩童,通常为十岁左右。
2. 出处与典故
源自《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意为即使让孩童去市场交易,也不会被欺骗,强调社会诚信。朱熹注释称“五尺之童”是“幼小无知”的体现。
3. 用法与延伸
4. 文化背景
古代常以身高代指年龄,如“七尺”指成年男子。因尺度变化,“五尺”在不同朝代具体年龄略有差异,但核心均指代未达弱冠的孩童。
示例应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李密《陈情表》)
此句通过“五尺之童”强调家道孤弱,无人照料。
《五尺之童》是一个成语,形容个子矮小的人。其中,“五尺”指的是身高约为5尺的人,相当于1.52米左右,而“童”则是指儿童。
《五尺之童》的拆分部首是“竹”和“彡”,其中“竹”是部首,“彡”是偏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五尺之童》最初出自《齐左思传》,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撰的一部历史著作。该成语描绘了当时人们对矮小个体的一种形象化描写。
《五尺之童》的繁体字为「五尺之童」。
《五尺之童》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字形上。例如,「之」字在古代写作「之」。
他虽然是个五尺之童,但却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五尺、之童
矮小个子、侏儒、矮人
高个子、高大身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