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敢言之的意思、敢言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敢言之的解释

古时下属对上言事时的套语。《汉书·王莽传上》:“三公言事,称‘敢言之’。” 汉 王充 《论衡·谢短》:“郡言事二府曰‘敢言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敢言之”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公文用语,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文书结尾,表达恭敬陈述之意。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语义分析

  1. 构词释义

    • 敢:谦敬副词,表示冒昧、谦卑的态度,非现代汉语的“勇敢”义,而是体现下对上的礼节性自称(如“敢告”)。
    • 言:动词,意为“陈述”“禀告”。
    • 之:代词,指代前文所述内容,或作语助词强化语气。

      整体释义:谦卑地陈述此事/特此禀告。

  2. 语境功能

    专用于上行公文(如奏章、呈文)末句,标志内容完结并示恭敬。例如:

    “臣谨奏:……事毕,敢言之。”

    此处替代直接说“我说完了”,体现等级制度下的礼仪规范。

二、历史文献佐证

  1. 秦汉简牍用例

    居延汉简、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敢言之”,用于戍卒向上级汇报的文书结尾。如:

    “永光四年正月庚子朔甲辰,尉史敢言之……”(居延汉简释文)

    印证其为官方文书固定格式语。

  2. 典籍记载

    《汉书·王莽传》载群臣奏疏结尾多用“昧死言之”,与“敢言之”属同类谦敬表达,反映古代公文用语体系。

三、与现代用语对比

古代用语 现代对应表达 使用场景差异
敢言之 “特此报告” 仅存于仿古公文或学术研究
“此致” 不再具有等级色彩

四、学术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第四册“古代公文用语”章,解析谦敬副词的文化内涵。
  2. 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第128页考释秦汉简牍文书格式。

说明: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依据纸质权威出版物标注,符合学术引用规范。现代汉语中该词已消亡,仅存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敢言之”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古代公文套语

在古代文献中,“敢言之”是下级对上级言事时的固定用语,属于公文格式中的谦辞。例如:


二、现代引申含义

在当代语境中,“敢言之”被引申为成语,形容勇于说真话、敢于表达观点,强调对真理的坚守和不畏反对的勇气。例如:


三、使用场景对比

场景类型 古代用法 现代用法
语境 官方文书、等级制度 日常评价、文学创作
功能 谦辞,表示恭敬 褒义,强调勇气与正直
典型例句 “郡言事二府曰敢言之” “他敢言之,揭露了真相”

“敢言之”一词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在古代是公文套语,现代则多用于褒扬直言精神。若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论衡》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陶白头新边饰臂弯插孔缠弦诚谨伧人畜豪垂髾翠幄错金银蹈儛钉鞵鹅膏蕈帆颠废举风骊焚盥拂拂娇稿件蛤灰攻靡公上横塞鸿毳沉舟猾伯晖焕户口簿几年津税诳谝款占来妇良民禄胙马酪毛难族判阅匏罂飘翩皮綷品头评足起居注烧葬生子蛇章湿洳手战舒详苏门天定吴人不识越境下蕃响捻子闲厩使仙眷险乱先远髇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