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来妇的意思、来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来妇的解释

古婚礼,妇到夫家,次日天明始见舅姑(夫之父母);若舅姑已亡,则于三月后至庙中参拜,祝辞称新妇为来妇。《仪礼·士昏礼》:“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妇执笲菜,祝帅妇以入,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敢奠嘉菜于皇舅某子。” 郑玄 注:“来妇言来为妇。”《礼记·曾子问》:“ 孔子 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於禰,成妇之义也。’” 孔颖达 疏:“此谓舅姑亡者,妇入三月之后,而於庙中以礼见於舅姑,其祝辞告神,称来妇也。谓选择吉日,妇亲自执饌以祭於禰庙,以成就妇人盥馈之义。”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肃与肃拜辨》:“庙见舅姑称来妇,其礼最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来妇"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礼仪性质的专称,特指新妇在婚礼次日清晨向夫家长辈行拜见礼的仪式。《仪礼·士昏礼》记载:"夙兴,妇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这一仪节包含三重内涵:

  1. 宗法意义:通过"见舅姑"确立新妇在家族中的正式成员身份,《礼记·昏义》强调"成妇礼,明妇顺",体现古代家族制度对伦理秩序的重视。

  2. 文化象征:

    • 器物层面:新妇需执笲、枣、栗等象征物拜献,笲为竹制礼器,枣栗谐音"早立",寄寓家族昌盛之愿(《礼记正义》孔颖达疏)
    • 行为范式:包含沃盥、奠菜、听训等十项具体仪轨,展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要求
  3. 语言学特征:该词属"双音化"构词法演变产物,先秦文献多单用"妇"字,汉代以降礼仪文本始见"来妇"固定用法,反映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趋势(王力《汉语史稿》)。

该仪式在《朱子家礼》中演化为"庙见"礼,明清时期进一步简化为"拜堂"环节,但其"明人伦、序尊卑"的文化内核仍深刻影响着东亚婚俗。当代学者彭林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指出,这一礼制完整呈现了儒家"修齐治平"思想在家庭伦理中的实践模式。

网络扩展解释

“来妇”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古代婚礼习俗相关,但在不同语境下也存在引申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来妇”原指古代婚礼中,新娘进入夫家后的一种称谓。根据《仪礼·士昏礼》记载,若公婆(舅姑)在世,新娘需在次日天明拜见;若公婆已故,则需在婚后三个月到宗庙参拜,此时祝辞中称新娘为“来妇”。

二、历史背景与仪式细节

  1. 礼仪流程
    • 公婆在世:新娘次日拜见,完成“见舅姑”之礼。
    • 公婆已故:三月后行“庙见礼”,新娘需执笲(礼器)献菜,祝辞中称“某氏来妇”,意为“某家新妇前来履行妇道”。
  2. 文化意义
    这一仪式象征新娘正式成为夫家成员,并承担祭祀责任,体现了古代对宗法制度的重视。

三、现代语境中的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来妇”可引申为“外地来的女性”或形容“不拘小节、开放的女性”,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衍生含义。

四、相关文献记载

“来妇”的核心含义源于周代婚礼制度,强调新妇在夫家的身份确立。现代使用中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混淆其本义与引申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仪礼》《礼记》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陬扮妆笔到髀肉笔下场记谗书赐帛祷战德意志帝国雕觞动脉粥样硬化斗具篼子独出一时蠹居棋处付丙丁改撰公声画旒蔛草火子降席镜浄金汤之固锦缘倦惫考死来客朗月清风理安凉风临渴穿井瞑色闹跑肚匿犀皮解库恰纔凄单亲仁善隣仍就神愁鬼哭诗伯失旧四檐耸畏松韵邃房锁闱贪痴停脱通榜痛砭挽弓嗢飫违旧五营小道戏楼